高考前一周,家长要“难得糊涂”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悄悄来临了。考生们正如临大敌、埋头苦读。虽然学校等教育各部门一再提倡“减压、减负”,父母亲朋依旧“违心”地告诉孩子“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对于莘莘学子们而言,怎么说都略显苍白。高考仍然迫在眉睫,让大家心急如焚。
走进高考的考场,就如同披上铠甲,荣登战场,这是实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的较量。二者相比较,心理因素更是决定最后结局的重要因素。那么,心理因素到底是什么?是心态!心态是一个杠杆,好的心态一方面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加速提升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应试策略,让考生在高考中能够更好地展示出自己已有的实力,甚至超常发挥。
作为一名儿童心理医生,深知在高考迫近的时刻,无论再怎么剖析压力的来源或焦虑的成因都已经毫无意义。结合自己多年来为高考前学子减压的经验,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实战的角度,此时此刻告诉考生及家长如何自我调整和应对才是最重要的。
社交性互助,共同对抗焦虑
对于考生而言,“记住,不是你一个人在和‘焦虑’战斗。高考前每个人都会焦虑,这是每个人在面临重大事件时的正常反应。当你感觉到焦虑难耐时,请像往常一样,多与同学或其他考生沟通。”在和别人沟通的过程中,可能会了解到大家都有“焦虑”的感觉,就不会再为自己的“焦虑”感到羞愧和紧张;同时还会从别人身上学会一些应对焦虑的方法,从而实现社交性“互助”。
拿出平常心,避免营造焦虑氛围
对于家长,此时此刻,对待高考,和孩子一样都要有一颗平常心。父母平静从容胜过千言万语。切记不要“围着孩子转”,各自像平常一样“忙自己”即可,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宽容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同时,要让孩子知道健康的体魄和规律的作息是应战高考的前提。其中适度运动非常重要,建议每天运动不少于1个小时,如果没有“整块儿”的时间,可利用课间等碎片化时间做“俯卧撑”等快捷的运动。
万一孩子高考前一天睡不好甚或通宵未眠,也没有关系,说明此时不需要这么多的睡眠,也说明孩子大脑正处于更积极的兴奋的状态,会确保考试时拥有足够的能量。

顺应自己的情绪,接受并学会释放
如果考生本人感到紧张、害怕、生气、厌恶或者疑惑,那就坦然接受这些情绪的存在。压抑自己的情绪反而会增加压力。情绪来了,不要怕,要学会如何释放自己,掌握一项“放松”的技巧。
首先,找一个舒适环境,坐或躺在舒适的位置,闭上眼睛,尽可能让肌肉放松;
然后,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吸气,想象一下吸气的时候闻着花香,心理默数3秒,停留1秒,手放在肚子上,慢慢感受隆起;接着,微微撅起嘴唇,慢慢匀速用鼻子和嘴呼气,默数6秒。手放在肚子上,并在呼气时轻轻按下;
最后,重复10~15分钟,直到再次感到平静。每天练习1~2次,当你在过度紧张焦虑时可以快速进行放松;也可以在紧张的学习间隙休息放松;还可以在入睡困难时有效帮助入眠。
如果把考试看作是战争,那么每个考生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了。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关键时刻“难得糊涂”,从而成就最大的“清醒”。总之,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积极的心态才能收获自由的人生。
作者:崔永华,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20年。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编辑:现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