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前,怎么就厌学了?心理老师教你破解

还有一周,北京市各区中小学将迎来期末考试。一些家长朋友却在微信后台给现教姐留言,本该好好复习的这段日子,孩子却忽然出现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厌学等不良情绪。这让他们既着急又无奈。
带着这个问题,现教姐去咨询了 北京小学心理教师魏来红 。魏老师建议,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首先要搞清楚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孩子的外在行为找到其背后的原因,才能有针对地给予纠正和指导。下面,我们就请魏老师手把手教你,如何破解孩子的三类厌学心理。
0
1
“随波逐流”型
成因:有些学生特别容易因外界的一点变化或刺激,较长时间地离开当下的学习活动,这是随着干扰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注意力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靠意志的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它的特点是强度大、对比鲜明、突然出现、变化运动、自己感兴趣容易引起无意注意。而有意注意则是有预定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的努力才能维持注意。上课认真听讲,一心不可二用,这些都是意志努力的结果,都是有意注意。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成熟,有意注意发展得还比较弱。因此,低年级的老师们会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作为家长,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措施。
对策:低年级家长与其一遍一遍地嘱咐孩子“上课专心听讲,用心学习”。不如在家里就有意识培养孩子专注的品质,比如可以和孩子玩一些需要有意注意的游戏,如棋类、猜词语等。也可以和孩子进行亲子讲故事活动,根据所讲的内容向孩子进行提问,或者请他复述。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要帮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有心理学家认为,六七岁的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15—20分钟,要安排适当的休息。根据孩子的心理及年龄特点,避免过于高标准要求孩子。
0
2
“自娱自乐”型
成因:“自娱自乐”型的这类孩子只要在学习时,就会拿着一块橡皮、一把尺子自己玩自己的。这种厌学情绪体现在心理活动指向性有偏差,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较弱。有的学生本身集中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弱,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相对较短。普通的橡皮、尺子在他的小脑瓜里能变成各种丰富的想象,制造出远比课堂更让他感兴趣的情景,陶醉其中,心理活动完全专注于“自我”的情景世界里。
对策: 如果家长明确孩子属于这种情况,可以请老师多多关注,上课及时提醒,多给孩子回答问题和参与的机会。同时,给孩子准备学习用品的时候,尽量减少用品外观及构造上的新奇刺激,如果更换了学习用品,让孩子在家里充分接触,熟悉自己的用品,减少新奇性。同时指导孩子在老师要求拿出用具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完后放回笔袋,课桌上尽量没有引起孩子走神的“诱惑”。
当然,如果老师反馈孩子手里总玩东西这类问题,或者家长在家里观察到孩子有这种情况,也不要盲目认定孩子就是厌学,还要进一步看孩子的注意力到底是在手上还是在大脑。有的孩子虽然手里玩着,但耳朵也听着老师讲的,随时叫起来回答问题也能知道老师在问什么,这样的孩子是手里虽然动着,但基本就是机械的动,其内心活动并没有指向于手中的物品,而是专注于老师,对这种情况,建议家长和老师进一步沟通,避免“一刀切”。
0
3
“自欺欺人”型
成因:这类孩子表面上看似在认真学习,甚至下课也不离开座位,很容易给人留下“爱学习”的印象。但其实他们的心思却不在课堂上。
一般而言,人接收外界信息的行为模式可以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感觉型,不同个体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不同,有的儿童接受视觉刺激不专心,有的儿童接受听觉刺激不专心,也有的对视觉和听觉刺激均不专心。有视觉注意障碍时,表现为不喜欢看书,阅读时粗心马虎,容易出错。有听觉注意障碍时,上课听课特别不专心。因此,这些孩子难以服从指令完成任务,甚至要大人不断地发出语言命令时才开始去执行任务。
对策:我们家长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孩子更擅长哪一种,接收信息的行为模式。对感觉型的孩子不必关注短期成绩,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交流时可以多一些眼神和肢体的鼓励和爱抚,可以询问这件事或者这个知识点带给他的感觉如何,孩子擅长通过自己的感官对外界事物产生情感连接而更加专注于当下。对听觉型的孩子,鼓励他们在画面中发现信息,低年级学生可以玩“找不同”的游戏,同时适当增加有关书写的练习,为孩子多提供制作的机会。视觉型的孩子需要我们家长引导孩子在与人交流时看着对方,上课时眼睛要追随着老师,当我们给他们布置任务时放慢语速。另外,可以适当增加让孩子听的机会,比如讲故事、听广播、听录音,给孩子提供更多听的机会。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影响人的智力因素有很多种,但注意力是基础,“哪里有注意力,哪里才会有思考和记忆”。除了以上谈到的几种不同情况我们家长要有针对地引导之外,我们还要加强和保障孩子的睡眠、营养和体育锻炼,作息时间尽量规律。
来源:现代教育报
策划:张莹
文字:魏来红
编辑:现教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