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学念“紧箍咒”,给中小学家长传递了四个信号

来源:现代教育报
2021.03.22
阅读:235



取消“清考”、完善学分制、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引导学生多读书、合理增加学生阅读量和体育锻炼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推出22项举措深化本科教改。

《意见》的出台给大学生念起了“紧箍咒”,这给中小学生的培养教育又带来了哪些启示呢?专家提示,不要给学生传递“考上大学就轻松了”的错误信号,要从各方面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心理和能力准备。

学习力决定是否学有所获

要从“学会”走向“会学”

“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在教育部22条硬举措中,对于自主学习,有这样的要求。其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当今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后韩宝江看来,学习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校园里、课堂上、课堂外等等。“在校园里、课堂上,学生需要跟着教师的节奏,完成以课程为主体的学习任务。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学生必须学会主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教师传授的知识之外,还需要拓展、补充、深化哪些方面,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收获。”韩宝江说道。

曹书德是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和教育顾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历,让他认识到中小学的课堂应该定义为“学堂”而不是“讲堂”,教师是学习情境和标准的设计者,学生是学习过程和方式的主动者“中小学生在学校最看重的不应该是‘会听课’‘会记笔记’‘会考试’,而应该养成在观察与阅读中提出问题、在实验和生活中运用所学技能的习惯。学生不要依赖老师‘讲’透知识点,而是在老师启发下自己去寻找学习的途径、资料和方式,从而形成自学能力。”曹书德恳切地说道。

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不仅靠学校教育,也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此,曹书德建议: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能急功近利,只是看重当前考了多少分;而应着眼于长远,用心呵护孩子的阅读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和鼓励孩子观察、提问、探究、思考,精心培育孩子的“学习力”。

阅读力决定个人视野

阅读兴趣要从小培养

在22条硬举措中,对于阅读,有这样的要求: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合理增加学生阅读量。如今,整个社会都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培养,很多人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何杰呼吁:人的阅读素养需要从小抓起。

“从小学起,教育者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首先要在家庭与学校中营造阅读氛围,教育者要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其次,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来自阅读过程中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取得,不仅仅来自鼓励,更来自阅读的收获。”如何让阅读有获得感?何杰建议,教育者要能够及时就阅读中的问题与孩子展开指导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有收获,获得思考与收获的快乐,这样阅读兴趣就能长期保持

刘建伟是清华附小昌平学校的校长,在她看来,孩子阅读这件事,不能急功近利。如何发展好家庭阅读之路?刘建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应带有任何功利性。二是阅读是一种学习习惯,需要有科学的方法。三是阅读是一种审美享受,家长要营造方便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能够随手触摸到书,享受读书。

“现在的学生总体上的突出问题是阅读资料太少、视野不够开阔,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学生个人阅读能力进步的一个绕不开的瓶颈。”韩宝江指出。在他看来,阅读是一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阅读资料的多少、阅读信息的领域和方向、阅读资料的筛选与择取、阅读的方法与效率等等,读不读、读多少、会不会读,都事关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开阔而有深度的阅读是最佳状态。

体育锻炼不可或缺

拓展心智让孩子受益终身

“体育不合格不能毕业。”在教育部此次出台的文件中提到,要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政策一出,立刻引发公众热议。对此,韩宝江认为,健康是人生最大的本钱,身心健康才可能更加顺利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来。他提到:“目前学生们的课业负担还是比较重。越是这种形势下,学生们就越是应当注意锻炼。”

一直以来,北京市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求各中小学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奥数、钢琴等,却往往忽略了体育锻炼。事实上,在很多教育界专家看来,锻炼是一件甚至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

在清华附小,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体育育人。校长窦桂梅在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改革推进会上介绍了学校必修的每天体育“三个一”:即每天一节体育课、一个健身大课间、一节体育自主选修课,“每天三个一”的做法迅速在网上引发称赞和热议。

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其中一位清华教授的文章在网络热传,其中就提到:体育好的孩子易于获得成功,因为爱运动的人身上具备特殊的心理素质,比如难以击垮的信心。所以他建议家长,要让孩子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体育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心智禀赋,从而终身受益。

从课堂走向社会

学生也要关注家国天下

在教育部此次出台的文件中,还提到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对此,韩宝江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读书、上学重要,加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检验所学知识也很重要。这既是上级教育政策的规定,更是学校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培养健全的、完整的接班人的使命。

近年来,北京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政策:从社会大课堂到学工学农活动,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到环首都游学圈,北京中小学生的课堂“搬”出了教室、搬出了校园,广阔的世界都正在成为学生的广义课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北京再次推出重磅,出台《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要求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北京市京源学校,多年来致力于探索实践“无边界学习”“现在进行时课程”“第三学期”等实践类课程体系。“家事国事天下事,我们的学生都应当关心关注。”在校长白宏宽看来,校园内外、国际国内发生的一切事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他认为,将重大事件转化为课程资源,让学生带着问题出发,通过从身边观察、请教老师、翻阅书刊资料等方式,进行一次专题学习,让孩子们“在行走中了解社会,在交流中认识世界,在实践中增长本领,在体验中丰富阅历,真正将知识转化为生活和生存的智慧”。

专家提示:

别再跟孩子说“考上大学就好了”

郭元婕 | 分享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 TA是谁

“考上大学就好了!”“到了大学就轻松了!”这是目前高三学生经常听到用来缓解备考压力的引导语。这带给学生一种错觉,似乎“大学学习生活真的很轻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一种误读

首先,与中小学相比,大学管理的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对自己负责是大学生必须做到的。有许多因为无法很好地自我管理而荒废学业的大学生,他们都是后来者的前车之鉴。

其次,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的教育是步入社会前最后的学习准备。大学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加艰难和复杂。这需要学生积极准备,不能放松自己,更不可懈怠。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困顿,就业难、压力大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何在大学中为毕业后的生存做好准备,是所有大学生都要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以防止毕业即失业。

最后,“严进宽出”的时代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了。国家、社会和大学对高等教育质量因规模扩展而带来整体滑坡的现象十分关注,并着力治理。“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严把学位授予关”等措施的出台,让我们看到:这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改革的必然道路。因此,高中生和大学生要认清现实,不要被错误的言论误导。

文字:邓丽 冉阳

来源:现代教育报

编辑:现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