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妈妈,我认真学习的样子是不是让你特别开心?”

来源:家长来了
2021.03.22
阅读:237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大概就是:

陪孩子走过人生最初的每个春夏秋冬,

陪伴他童年的每一次成长。

春天牵着小女儿的手一起放风筝,

夏天带她去吃冰淇淋,

秋天全家去秋游,

冬天一起堆个大大雪人。

/01/

“妈妈,我的眼睛都吃饱了!”

周末和女儿坐地铁,人不多,对面正好也坐了一对母女。过了几站,对面的女孩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摆出认真阅读的姿势,旁边的妈妈举起手机给女儿拍照,拍完照女孩迅速把书装进书包,认真审视照片中的自己。

我和旁边五岁的女儿对视了一下,她趴在我耳边笑着说:“妈妈,我的眼睛都吃饱了!”



我很惊讶,下了地铁问女儿刚才的话,她说:“哎呀,妈妈。你说我认真学习的样子是不是让你特别开心?”

我说:“是呀,希望你好好学习嘛!”

“那我是不是努力,自己知道,你知道就好了呀,干嘛还拍照故意喂饱别人的眼睛呢?!”

是呀,我们都特别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孩子,引来大家的称赞,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刻意做出某个姿态,只为博取眼球,或许让孩子都认为自身的天赋与美好,需要蓄意营造,目的不是自我满足,而是愉悦他人。

/02/

“您的兴趣就是他的兴趣呗!”

一天朋友和我抱怨,给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美术、街舞、击剑、书法,但孩子哪个学起来都是一阵新鲜。

女儿在一旁说:“我就很喜欢画画,让妈妈给我报了美术班,学了一年多也没觉得无趣呀。”

朋友道:“我就是看你们都报了兴趣班,想让他也学一个,结果给他报了这么多,他都不感冒。”

女儿笑着:“您都帮他选了,还不是您的兴趣就是他的兴趣呀。”



回想一下,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把准备好的东西放在孩子面前,省去了让孩子选择的环节,把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强塞给他们。

这个菜营养非常高,吃了对身体特别好,可孩子偏偏不喜欢这个味道,但家长就是不肯让步。其实现在的菜品这么丰富,孩子不吃一样菜真的会不健康吗?

我们都无法接受自己的小天使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让他们学这个、学那个,却从来不问孩子想学哪个。我们总是提前选择我们认为好的、应该学习的让孩子被动接受。慢慢地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有时候想想:我们是执着于孩子是否遵从自己呢,还是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呢?

/03/

“妈妈,你要这样的话,我会生气的!”

小区不远处有一片很大的草地,周末我经常带着女儿去走走。

一次碰见两个小女孩正在抢一个颜色鲜艳的风筝,其中一个女孩的妈妈上前就把自己女儿手里的风筝抢了出来,给了对面的女孩。

“咱别这么小气,圆圆喜欢这个风筝,她一会儿就还给你了。”

被抢了风筝的女孩不情愿地点点头。

女儿突然说:“妈妈,你要这么抢我的玩具,我就要和你生气了!”

我说:“这位妈妈是想让女儿学会分享呀!你看那个叫圆圆的女孩多想放漂亮的风筝呀!”

“妈妈,你不是说分享是两个人同时拥有阳光吗?那个小女孩明显就不乐意呀!可以玩一会儿再给圆圆,或者两个人一起放嘛!”



是呀,我们常常想让孩子善良、温暖、感恩……想让所有美好的字眼出现在孩子身上,却常常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他们。

到最后,孩子是真正拥有了这些品性,还是被大人强迫穿上了一件名字叫做“美好”的衣服呢?

一个8岁的小朋友朱尔写了一首诗,叫《挑妈妈》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 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这首诗感动了很多人,孩子对妈妈的爱是这般美好而纯真。父母对孩子的爱除了物质上的给予,精神上的教养如何建立,才不会陷入“你必须”,“你应该”的谬误中?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不是为了表演,自己的兴趣要自己选择,自己的感受被忽略,要学会表达?

莫言说: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我们常常希望孩子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那样,那做父母的是不是也应该努力成为“别人家的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