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这11个坏习惯一定要改掉
01
当众教育
孩子一旦犯了错误,无论在哪里,父母马上就教育,不论是当着他老师的面也好,同学的面也好,其他陌生人的面也好。其实,这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它不仅是对孩子身体的伤害,更是尊严的羞辱与剥夺,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结果,有的甚至会危及孩子的生命。
对孩子的教育,最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是应该在私下进行的。西方有句谚语说,表扬可以公开进行,批评应该放在密室。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方式如果选择不当,不但没效果,甚至还适得其反。当众批评是不当教育中最具有破坏力的,对孩子的自尊心、成长力、自我期许、幸福感破坏最全面。
02
消极教育
我们的文化中,普遍缺乏对人真挚的赞扬和鼓励,缺乏从做一件小事中体会快乐的传统,我们往往习惯 “做大事”,取得“大成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喜欢批评、否定和消极暗示。
一件事情你还没尝试,有人就会提醒你肯定做不好,一件事情稍有点难度,马上想到的就是退缩,孩子做一件事情只要不合父母的心意,很可能就会遭到挖苦与讽刺。要当一个好父母,一定不要对孩子居高临下,要从改变爱批评孩子的习惯开始,从改变“正话反说”的习惯开始。

03
过度干预
过度干预与消极教育相反,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过于细心、对孩子的所有行为过于关注,一切都由父母进行细致的安排,一切父母包办代替,几乎剥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任何个人的空间,孩子完全失去了尝试的机会。比如孩子的个人爱好,只要与父母的期待不一致,父母就完全不予认同、不予支持。
有的父母因为对孩子的过度疼爱,或者是欠缺耐心陪伴孩子,都不愿意孩子去尝试,更不鼓励孩子去经历失败。今天,你的孩子变得胆小、孤僻、不合群、缺乏责任感,绝对与你的过度干预、过度包办有关系。你不让孩子去体验他怎么知道一件事情的美妙呢,你没有让孩子去尝试、去经历失败从而有所承担,他怎么会变得坚强呢?
04
缺少教育共识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教育孩子上,家庭成员缺乏共识,像孩子犯了错误,父亲要进行批评教育,母亲就加以袒护。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家庭,长辈之间一旦缺少最基本的教育共识,孩子就容易丧失正确的方向和判断力。
一个家庭里,真理往往掌握在脾气最坏的人手中,在这种背景下,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找庇护伞。他犯了错误,首先想到的不是自我反省,而是先找到一个能保护他的人。这样,孩子的毛病不但难以得到纠正,还会越来越严重。这是三代同堂家庭比较常见的一个教育问题。
05
父母存在不良嗜好
任何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后,都必须以孩子的成长为生活的中心。对父母而言,为了让孩子成长得更好,你就需要调整、克服自己某些不良的嗜好。
一方面,父母的不良嗜好直接就成了孩子成长的“不良范本”,所学皆成性格,父母起了非常消极的示范,孩子也因此失去了判断力。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反差太大,学校的某些正确的教育,经过家庭这么一反冲就完全失效了。
06
想起了才教育
教育孩子不仅要持之以恒,而且一定不能忽视细节。
比如,带着孩子走路的时候,你要给孩子示范应该怎么走,不能三个人并排走,两个人走时应该大人或男士靠外边。
美国著名的小学教师罗恩?克拉克就特别重视对孩子的细节教育:比如吃饭时不能含着食物说话;推门时如果后面还有人,就要为他把门;要用善意的眼睛看人等,总共有55条,都是孩子成长中的细节。
07
生气了就教育
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当孩子让我们很生气时,一定要忍住,别急着发火,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冒出来的“第一念头”往往是有问题的。
由于我们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经验,我们面对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出来的方法,“第一时间”内的反应能力,往往是有问题的。
为了避免犯错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忍一忍,多想一想,克制一下。对待孩子,我们绝不要“理直气壮、义正词严”,而应该是 “理直气和、义正辞婉”。也就是原则从严,态度则要尽可能地诚恳、温和、耐心。
08
把和孩子的交谈全部变成了对孩子的教育
和孩子交流越少,你可能就越不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流。你越不懂得和孩子怎么交流,你肯定就越不理解孩子。作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内心的压力与苦楚吗?你能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吗?
我们含辛茹苦地养育孩子,孩子却不领情、不感恩、不理解。从某种意义可以说,这是中国父母的悲哀。问题出在哪里?一定出在你跟孩子的交流之中。
09
在孩子吃饭和睡觉前进行教育
就餐时间本来应该是家庭里的一个温馨、感恩时刻,千万不要在孩子吃饭的时候教育他,把孩子弄得战战兢兢的,对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而在孩子要睡觉的时候进行教育不但无效,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孩子进入梦乡的时候,满脑袋都是这些批评的信息,他会做噩梦的。
一个人晚上睡眠好了,第二天,他眼里的世界都不一样了。打开窗户的时候会感觉,哇!这个世界非常美好。如果老是噩梦连连,三天没睡好,就会满眼都是“仇人”了。所以,一定要让孩子睡好了,让孩子吃好了,即使他犯了错,你也要找到一个更为恰当更为合适的时机,再进行教育。
10
和别人的孩子简单地作对比进行教育
孩子之间有巨大的差异,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每个孩子都有成为“这个样子”的理由。教育孩子,你最好就针对他的“这个样子”。莫扎特5岁就拉一手好提琴,7岁就会谱曲,那是莫扎特。李白成为大诗人,我们也不知道是铁杵磨成针还是天分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人身上存在无数的不一样,因此,对家庭教育而言,不妨耐心地和孩子说话,耐心地为他做分析。这样孩子既不会自卑,也可以减少对他人的妒忌和敌意。

11
“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首先说明你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关心得太少,没有尽到做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其次,也说明你比较“记仇”,喜欢翻旧账。
大多数时候,家长的话是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是没有道理,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对。其实,方式不对,教育一定没有效果。有的家长认为我话糙理不糙,那么,既然理不糙,为什么我们不能让方式也不糙呢?
为人父母,拥有做父母的权力的同时也意味着肩负起了做父母的责任,这样的责任逼着我们要改变:在家庭教育中,走出误区,讲究原则。
当众教育
孩子一旦犯了错误,无论在哪里,父母马上就教育,不论是当着他老师的面也好,同学的面也好,其他陌生人的面也好。其实,这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它不仅是对孩子身体的伤害,更是尊严的羞辱与剥夺,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结果,有的甚至会危及孩子的生命。
对孩子的教育,最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是应该在私下进行的。西方有句谚语说,表扬可以公开进行,批评应该放在密室。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方式如果选择不当,不但没效果,甚至还适得其反。当众批评是不当教育中最具有破坏力的,对孩子的自尊心、成长力、自我期许、幸福感破坏最全面。
02
消极教育
我们的文化中,普遍缺乏对人真挚的赞扬和鼓励,缺乏从做一件小事中体会快乐的传统,我们往往习惯 “做大事”,取得“大成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喜欢批评、否定和消极暗示。
一件事情你还没尝试,有人就会提醒你肯定做不好,一件事情稍有点难度,马上想到的就是退缩,孩子做一件事情只要不合父母的心意,很可能就会遭到挖苦与讽刺。要当一个好父母,一定不要对孩子居高临下,要从改变爱批评孩子的习惯开始,从改变“正话反说”的习惯开始。

03
过度干预
过度干预与消极教育相反,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过于细心、对孩子的所有行为过于关注,一切都由父母进行细致的安排,一切父母包办代替,几乎剥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任何个人的空间,孩子完全失去了尝试的机会。比如孩子的个人爱好,只要与父母的期待不一致,父母就完全不予认同、不予支持。
有的父母因为对孩子的过度疼爱,或者是欠缺耐心陪伴孩子,都不愿意孩子去尝试,更不鼓励孩子去经历失败。今天,你的孩子变得胆小、孤僻、不合群、缺乏责任感,绝对与你的过度干预、过度包办有关系。你不让孩子去体验他怎么知道一件事情的美妙呢,你没有让孩子去尝试、去经历失败从而有所承担,他怎么会变得坚强呢?
04
缺少教育共识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教育孩子上,家庭成员缺乏共识,像孩子犯了错误,父亲要进行批评教育,母亲就加以袒护。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家庭,长辈之间一旦缺少最基本的教育共识,孩子就容易丧失正确的方向和判断力。
一个家庭里,真理往往掌握在脾气最坏的人手中,在这种背景下,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找庇护伞。他犯了错误,首先想到的不是自我反省,而是先找到一个能保护他的人。这样,孩子的毛病不但难以得到纠正,还会越来越严重。这是三代同堂家庭比较常见的一个教育问题。
05
父母存在不良嗜好
任何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后,都必须以孩子的成长为生活的中心。对父母而言,为了让孩子成长得更好,你就需要调整、克服自己某些不良的嗜好。
一方面,父母的不良嗜好直接就成了孩子成长的“不良范本”,所学皆成性格,父母起了非常消极的示范,孩子也因此失去了判断力。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反差太大,学校的某些正确的教育,经过家庭这么一反冲就完全失效了。
06
想起了才教育
教育孩子不仅要持之以恒,而且一定不能忽视细节。
比如,带着孩子走路的时候,你要给孩子示范应该怎么走,不能三个人并排走,两个人走时应该大人或男士靠外边。
美国著名的小学教师罗恩?克拉克就特别重视对孩子的细节教育:比如吃饭时不能含着食物说话;推门时如果后面还有人,就要为他把门;要用善意的眼睛看人等,总共有55条,都是孩子成长中的细节。
07
生气了就教育
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当孩子让我们很生气时,一定要忍住,别急着发火,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冒出来的“第一念头”往往是有问题的。
由于我们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经验,我们面对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出来的方法,“第一时间”内的反应能力,往往是有问题的。
为了避免犯错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忍一忍,多想一想,克制一下。对待孩子,我们绝不要“理直气壮、义正词严”,而应该是 “理直气和、义正辞婉”。也就是原则从严,态度则要尽可能地诚恳、温和、耐心。
08
把和孩子的交谈全部变成了对孩子的教育
和孩子交流越少,你可能就越不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流。你越不懂得和孩子怎么交流,你肯定就越不理解孩子。作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内心的压力与苦楚吗?你能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吗?
我们含辛茹苦地养育孩子,孩子却不领情、不感恩、不理解。从某种意义可以说,这是中国父母的悲哀。问题出在哪里?一定出在你跟孩子的交流之中。
09
在孩子吃饭和睡觉前进行教育
就餐时间本来应该是家庭里的一个温馨、感恩时刻,千万不要在孩子吃饭的时候教育他,把孩子弄得战战兢兢的,对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而在孩子要睡觉的时候进行教育不但无效,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孩子进入梦乡的时候,满脑袋都是这些批评的信息,他会做噩梦的。
一个人晚上睡眠好了,第二天,他眼里的世界都不一样了。打开窗户的时候会感觉,哇!这个世界非常美好。如果老是噩梦连连,三天没睡好,就会满眼都是“仇人”了。所以,一定要让孩子睡好了,让孩子吃好了,即使他犯了错,你也要找到一个更为恰当更为合适的时机,再进行教育。
10
和别人的孩子简单地作对比进行教育
孩子之间有巨大的差异,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每个孩子都有成为“这个样子”的理由。教育孩子,你最好就针对他的“这个样子”。莫扎特5岁就拉一手好提琴,7岁就会谱曲,那是莫扎特。李白成为大诗人,我们也不知道是铁杵磨成针还是天分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人身上存在无数的不一样,因此,对家庭教育而言,不妨耐心地和孩子说话,耐心地为他做分析。这样孩子既不会自卑,也可以减少对他人的妒忌和敌意。

11
“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首先说明你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关心得太少,没有尽到做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其次,也说明你比较“记仇”,喜欢翻旧账。
大多数时候,家长的话是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是没有道理,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对。其实,方式不对,教育一定没有效果。有的家长认为我话糙理不糙,那么,既然理不糙,为什么我们不能让方式也不糙呢?
为人父母,拥有做父母的权力的同时也意味着肩负起了做父母的责任,这样的责任逼着我们要改变:在家庭教育中,走出误区,讲究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