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点接孩子对他的心理影响很大
开学了,孩子上下学接送问题接踵而来。每天固定时间接送孩子的问题让忙于事业的家长们头疼不已。
我以前对接送孩子去学校的事都不以为然,亲戚朋友一遍一遍强调接孩子放学的重要性,我也总是不屑一顾。
心想着大不了托几个亲戚,随便来一个帮忙接送孩子也是“洒洒水”的事。
女儿上了小学一年级,突然有一天孩子的班主任打来电话跟我说:
一开门就冲进去,趴在窗户上看看孩子在教室里干什么?是不是玩得很开心?尽早把孩子接走。
果然,饺子的沮丧不见了,性格也开朗了很多,变得更加自信。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发现早接还是晚接孩子放学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在班级门外等候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在翘首期盼见到自己爸妈的身影。
如果看见了我们,孩子的内心是雀跃的,“你看,爸爸/妈妈今天又来接我了!”
家长早出现,对孩子来说就是关注,就是爱。
谁接送孩子上下学最多,她就和谁亲,谁带她最多,她就会随谁。
父母的关注和爱能造就孩子健康平衡的心灵。
在这件事上,孩子能从父母的身上感受到自尊和自爱。
高的价值感给她们带来了自信,可以培养她们积极乐观的性格。
如果缺失了这种真实的爱的交流,即使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对情感的感悟也会不够深刻,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性格的形成。
小孩子的心理就是这样,生怕家长不要他们了。
之前在《一年级·小学季》里,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经常加班,陆煜琳就是最后被接走的一个。

她先是帮忙老师打扫好教室,整理好小板凳,默默地看着小朋友陆续回家。
而她总是要装作坚强地耐心等待。

这让这个乐观活泼的女孩添上一些忧郁。家长迟迟不来,她走到教室外面,搬着小板凳抱着书包。

一直等到爷爷到来才突然崩溃大哭,可怜极了!
因为长期目睹班里的同学被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接走,而她总是最后被接走;或是长时间的等候,无形中已经给了孩子一种标签——你是不被爸妈重视的孩子。
她内心会滋生出一种被遗弃的感觉,那种孤独感和无助感会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
一组国外教育研究数据显示:
许多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难以很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和孩子相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

所以,请父母每周至少亲自去接两次孩子,不要经常落在最后或第一个接走。时间是最有弹性的东西,挤一挤就出来了。
尤其是家里有孩子正在上幼儿园、小学的家长注意了。
如果孩子平时是老人接送的,请家长最好提前通知一声,或是早上出门前跟孩子说“今天妈妈有急事,爷爷会去接你。”
可以的话,在孩子小的时候多花点时间在她们身上。
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错过了生命中许多美妙的时刻。
接到孩子只是第一步,与孩子一同回家的路上的时间如何度过,这才是重中之重。回家路上虽然时间短,但是亲子间的沟通效果却是很强大的。
几十分钟交流的信息量甚至会超过家人一天陪伴的效果。
要知道父母说的话中反映了大人的生活态度,更决定了孩子的情绪和人生观的走向。
我建议多问一些积极方面的问题,愉快的氛围能引导孩子表达内心的想法。比如:
因此每天小河老师都会在接饺子放学的路上走得快一点,不要萱萱做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
只要父子间常听到对方的声音,母子间常闻到彼此的气味,家中就会形成甜蜜的气场,这种气场包围着孩子,让他内心安全而滋润。
我以前对接送孩子去学校的事都不以为然,亲戚朋友一遍一遍强调接孩子放学的重要性,我也总是不屑一顾。
心想着大不了托几个亲戚,随便来一个帮忙接送孩子也是“洒洒水”的事。
女儿上了小学一年级,突然有一天孩子的班主任打来电话跟我说:
饺子最近情绪有些低落,一放学,也不和同学交流了,自己默默地坐在座位上看着书,希望你可以重视这个问题,抽时间早点接孩子。我这才正视起这个问题,不论多忙,都是早早地在校门口等着。
一开门就冲进去,趴在窗户上看看孩子在教室里干什么?是不是玩得很开心?尽早把孩子接走。
果然,饺子的沮丧不见了,性格也开朗了很多,变得更加自信。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发现早接还是晚接孩子放学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在班级门外等候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在翘首期盼见到自己爸妈的身影。
如果看见了我们,孩子的内心是雀跃的,“你看,爸爸/妈妈今天又来接我了!”
家长早出现,对孩子来说就是关注,就是爱。
谁接送孩子上下学最多,她就和谁亲,谁带她最多,她就会随谁。
父母的关注和爱能造就孩子健康平衡的心灵。
在这件事上,孩子能从父母的身上感受到自尊和自爱。
高的价值感给她们带来了自信,可以培养她们积极乐观的性格。
如果缺失了这种真实的爱的交流,即使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对情感的感悟也会不够深刻,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性格的形成。
小孩子的心理就是这样,生怕家长不要他们了。
之前在《一年级·小学季》里,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经常加班,陆煜琳就是最后被接走的一个。

她先是帮忙老师打扫好教室,整理好小板凳,默默地看着小朋友陆续回家。
而她总是要装作坚强地耐心等待。

这让这个乐观活泼的女孩添上一些忧郁。家长迟迟不来,她走到教室外面,搬着小板凳抱着书包。

一直等到爷爷到来才突然崩溃大哭,可怜极了!
因为长期目睹班里的同学被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接走,而她总是最后被接走;或是长时间的等候,无形中已经给了孩子一种标签——你是不被爸妈重视的孩子。
她内心会滋生出一种被遗弃的感觉,那种孤独感和无助感会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
一组国外教育研究数据显示:
一个班里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比其他孩子高;归属感与安全感是每一个孩子的重要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需求,孩子才可能自我实现。毕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重大作用的,还是父母。
经常被最后接走的孩子,比较内向不爱说话,甚至有些沮丧、自卑。
但是也要注意,如果孩子每次都是最早被接走,往往虚荣心较强。
许多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难以很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和孩子相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

所以,请父母每周至少亲自去接两次孩子,不要经常落在最后或第一个接走。时间是最有弹性的东西,挤一挤就出来了。
尤其是家里有孩子正在上幼儿园、小学的家长注意了。
如果孩子平时是老人接送的,请家长最好提前通知一声,或是早上出门前跟孩子说“今天妈妈有急事,爷爷会去接你。”
可以的话,在孩子小的时候多花点时间在她们身上。
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错过了生命中许多美妙的时刻。
接到孩子只是第一步,与孩子一同回家的路上的时间如何度过,这才是重中之重。回家路上虽然时间短,但是亲子间的沟通效果却是很强大的。
几十分钟交流的信息量甚至会超过家人一天陪伴的效果。
要知道父母说的话中反映了大人的生活态度,更决定了孩子的情绪和人生观的走向。
我建议多问一些积极方面的问题,愉快的氛围能引导孩子表达内心的想法。比如:
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今天有什么好的收获,发生哪些有趣的事?
有什么自己无法解决需要爸妈帮忙的吗?
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你今天觉得有什么特别好玩的事儿?接孩子是每位家长的每天例行功课,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点滴积累。
平时密切关注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或者突然不愿意去上学这样的异常情况,
这些都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和进一步了解。
因此每天小河老师都会在接饺子放学的路上走得快一点,不要萱萱做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
只要父子间常听到对方的声音,母子间常闻到彼此的气味,家中就会形成甜蜜的气场,这种气场包围着孩子,让他内心安全而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