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的六大原因,第3条值得所有家长反思!
经常会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太不听话了,怎么能让孩子听话呢? 那么今天就给大家分析下,为什么孩子不听我们的话,我们有哪些话语让孩子习惯性当耳旁风。

之前科学家长观有对学生做过一个统一调查,发现孩子不愿意听父母话的六大原因如下: 原因一:过于唠叨,说了八百遍 有家长反馈,自从有了孩子之后,自己仿佛就变成了一个复读机。一件事情不重复说个三五遍,甚至十来遍,孩子就是不听。 当我反问家长,您不累吗?家长的回答一般都是:没办法,不重复说不听啊! 但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孩子不愿意听的就是家长一直唠叨,说了八百遍的话。 从家长的角度去想,一直重复,你总会长记性了,这样下次就不会犯类似错误了。但事实却是,家长每件事都重复提醒,孩子就会忽略掉真正重要的信息。因为每件事都重要,反而每件事都不重要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凭心情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凭着事情的轻重缓急。 所以对于这类情况,家长最好不要凡事都重复八百遍。比如早上起床,就规定好,我只喊你两遍,不起来迟到了你自己承担后果。比如吃饭,我只喊你一遍,如果你说要等五分钟,那就给你再多五分钟。如果五分钟后你不来吃,我就不再喊你了。 也就是说,把事情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而不是家长像个陀螺一样,整天提醒他这个点该干这个,那个点该干那个。这样反而让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对父母形成依赖。 原因二:不切实际的要求 我们总是说对孩子要合理期望,但事实上真的能做到的家长少之又少。比如考试成绩出来了,看到别人家孩子排名都是个位数,自家孩子都是十位数,心里就着急了。“好好努力,下次你也考前十。” 有初中家长跟我反馈,我感觉以孩子能力完全能考到年级前十,可是他自己一点都不上心。每次我一说这话,他都满脸冷漠。 几乎所有家长都觉得只要孩子好好努力,肯定可以考全班前十,可以考年级前十。但事实上,一句“只要你好好努力”,是最让孩子听不进去的话。因为真正学的人是孩子,他知道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所以下次不妨期望合理一点,把考年级前十班级前十这种话,换成“英语上次是忘了检查了,这次做完仔细检查一下,争取比上次多考个5分”。 原因三:带着情绪,口气特别重 在和家长沟通过程中,我总是会提到一个词:温柔而坚定。没有人喜欢和带着情绪的人说话,因为你会感觉他跟吃了枪药一样,一直在中伤你。 所以家长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尤其是当孩子情绪不好,或者是犯错的时候,一定要放下情绪,用一种平静而温和的语气说话。这样才能让孩子反思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和你对吵。比如《小欢喜》里季杨杨的妈妈,说话一直都是非常温和暖人。解决问题并不是要靠吼,而是要靠沟通。 原因四:主观臆断,不客观 当你在说话的时候,这里还没说完,那里别人就说“我就知道你xxx”。这样一种说话方式,会让人感觉特别压抑。说的直白点,就是显得他很厉害,什么都已经知道的样子。 如果家长总是用这样一种方式和孩子说话,孩子就会觉得你是个自大的家长,时间长了,就不会跟你说话了。因为每次他还没来得及说明情况,你就在那里主观臆断,把话说完了,孩子还怎么说呢? 所以,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尊重,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让孩子把话说完。 原因五:只说自己在意的点 不管是和孩子沟通,还是和他人沟通。我们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只说自己在意的点。 事实上,沟通是双方的,如果你在和别人说话时,别人一直只说他在意的事情,你说什么他都不听,那你还愿意继续说下去吗?你还愿意听他说话吗? 他肯定心想,反正你说的事情跟我又没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继续听你的。 所以,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多站在孩子的立场说问题,多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而不要只说自己在意的点。比如考试之后,你只问成绩,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下一次,你再说学习的事情,孩子能愿意听吗? 原因六:过多的大道理 每一个家长也都曾是孩子,当你是孩子的时候,你愿意成天听父母说大道理吗?所以换位思考下,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跟孩子说了那么多,孩子却什么都听不进去。 之前和一个初中女孩沟通,我发现孩子性格很好,对学习也有自己的想法。可是从父母那里反馈的信息,孩子却是问题多多。当然,我不能凭借一次谈话完全判断孩子的状况,毕竟是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我想表达的是,我没有给孩子说大道理,只是跟他说了一些客观事实。 比如关于时间管理的问题,我问她,
“你觉得时间管理重要吗?”
“重要”
“那你知道有哪些时间管理的方法吗?”
“知道”
“知道和做到确实是两码事,那你觉得你没做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因为自己意志不够坚定”
“好的,既然你知道自己问题在哪,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一点点,先从每天晚上11点睡觉开始。”
“我会努力做到”
“我相信你能做到,这件事不算太难,别低估自己。”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总是想法设法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倒给孩子。但事实上,孩子接触的东西也不少,很多道理他是懂的。所以,引导他自己去思考去做,而不是你一直告诉他这件事很重要,你该做,应该怎么做,不做会怎么样。

之前科学家长观有对学生做过一个统一调查,发现孩子不愿意听父母话的六大原因如下: 原因一:过于唠叨,说了八百遍 有家长反馈,自从有了孩子之后,自己仿佛就变成了一个复读机。一件事情不重复说个三五遍,甚至十来遍,孩子就是不听。 当我反问家长,您不累吗?家长的回答一般都是:没办法,不重复说不听啊! 但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孩子不愿意听的就是家长一直唠叨,说了八百遍的话。 从家长的角度去想,一直重复,你总会长记性了,这样下次就不会犯类似错误了。但事实却是,家长每件事都重复提醒,孩子就会忽略掉真正重要的信息。因为每件事都重要,反而每件事都不重要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凭心情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凭着事情的轻重缓急。 所以对于这类情况,家长最好不要凡事都重复八百遍。比如早上起床,就规定好,我只喊你两遍,不起来迟到了你自己承担后果。比如吃饭,我只喊你一遍,如果你说要等五分钟,那就给你再多五分钟。如果五分钟后你不来吃,我就不再喊你了。 也就是说,把事情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而不是家长像个陀螺一样,整天提醒他这个点该干这个,那个点该干那个。这样反而让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对父母形成依赖。 原因二:不切实际的要求 我们总是说对孩子要合理期望,但事实上真的能做到的家长少之又少。比如考试成绩出来了,看到别人家孩子排名都是个位数,自家孩子都是十位数,心里就着急了。“好好努力,下次你也考前十。” 有初中家长跟我反馈,我感觉以孩子能力完全能考到年级前十,可是他自己一点都不上心。每次我一说这话,他都满脸冷漠。 几乎所有家长都觉得只要孩子好好努力,肯定可以考全班前十,可以考年级前十。但事实上,一句“只要你好好努力”,是最让孩子听不进去的话。因为真正学的人是孩子,他知道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所以下次不妨期望合理一点,把考年级前十班级前十这种话,换成“英语上次是忘了检查了,这次做完仔细检查一下,争取比上次多考个5分”。 原因三:带着情绪,口气特别重 在和家长沟通过程中,我总是会提到一个词:温柔而坚定。没有人喜欢和带着情绪的人说话,因为你会感觉他跟吃了枪药一样,一直在中伤你。 所以家长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尤其是当孩子情绪不好,或者是犯错的时候,一定要放下情绪,用一种平静而温和的语气说话。这样才能让孩子反思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和你对吵。比如《小欢喜》里季杨杨的妈妈,说话一直都是非常温和暖人。解决问题并不是要靠吼,而是要靠沟通。 原因四:主观臆断,不客观 当你在说话的时候,这里还没说完,那里别人就说“我就知道你xxx”。这样一种说话方式,会让人感觉特别压抑。说的直白点,就是显得他很厉害,什么都已经知道的样子。 如果家长总是用这样一种方式和孩子说话,孩子就会觉得你是个自大的家长,时间长了,就不会跟你说话了。因为每次他还没来得及说明情况,你就在那里主观臆断,把话说完了,孩子还怎么说呢? 所以,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尊重,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让孩子把话说完。 原因五:只说自己在意的点 不管是和孩子沟通,还是和他人沟通。我们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只说自己在意的点。 事实上,沟通是双方的,如果你在和别人说话时,别人一直只说他在意的事情,你说什么他都不听,那你还愿意继续说下去吗?你还愿意听他说话吗? 他肯定心想,反正你说的事情跟我又没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继续听你的。 所以,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多站在孩子的立场说问题,多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而不要只说自己在意的点。比如考试之后,你只问成绩,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下一次,你再说学习的事情,孩子能愿意听吗? 原因六:过多的大道理 每一个家长也都曾是孩子,当你是孩子的时候,你愿意成天听父母说大道理吗?所以换位思考下,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跟孩子说了那么多,孩子却什么都听不进去。 之前和一个初中女孩沟通,我发现孩子性格很好,对学习也有自己的想法。可是从父母那里反馈的信息,孩子却是问题多多。当然,我不能凭借一次谈话完全判断孩子的状况,毕竟是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我想表达的是,我没有给孩子说大道理,只是跟他说了一些客观事实。 比如关于时间管理的问题,我问她,
“你觉得时间管理重要吗?”
“重要”
“那你知道有哪些时间管理的方法吗?”
“知道”
“知道和做到确实是两码事,那你觉得你没做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因为自己意志不够坚定”
“好的,既然你知道自己问题在哪,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一点点,先从每天晚上11点睡觉开始。”
“我会努力做到”
“我相信你能做到,这件事不算太难,别低估自己。”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总是想法设法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倒给孩子。但事实上,孩子接触的东西也不少,很多道理他是懂的。所以,引导他自己去思考去做,而不是你一直告诉他这件事很重要,你该做,应该怎么做,不做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