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和不玩手机的孩子,十年后区别比你想象的大太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上到75岁的老爷爷,下到5岁的小娃娃,都能拥有智能手机。
虽然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未成年人到底能不能使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有多大?
之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公布了自己长达十年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这位科学家在10年前从全国各地的中下阶层的家庭中选取了100名孩子,将他们分成了两组:50名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50名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然后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
10年后,调查结果如下:
50位痴迷手机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学。另外50名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只有三名孩子高中毕业后选择在家帮工。这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有16位获得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可见,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手机是如何毁掉孩子的呢?
智能手机影响儿童健康
智能手机伤害孩子视力,导致孩子失明或者伤害孩子颈椎,导致孩子颈椎变形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伤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见为实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无形的伤害。孩子临睡前玩手机,手机画面过于明亮,会影响人体褪黑素的分泌,导致睡眠障碍。
另外,沉迷智能手机的孩子常常会对运动锻炼表现出消极态度,导致运动能力低下,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手机让孩子患上抑郁症
有专家表示,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越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就越高,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远高于一般孩子。
这是因为智能手机能够快速便捷地让孩子得到满足感,缩短注意力持续时间,让人越来越感到厌倦,所以过度使用手机会让人容易抑郁。
手机损伤脑神经
孩子的生理构造和生理形态与成人不同,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电设备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对儿童神经系统的伤害远大于成人,过度接触电磁波辐射对儿童健康状况和认知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手机耽误孩子学习
喜欢玩手机的孩子,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对知识学习感到鼓噪乏味,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网络里找到慰藉,形成恶性循环之后,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
手机可以方便快捷地寻找习题答案,很多学生面对难题不再查找书本,深入思考,完全依靠手机搜索答案,导致了孩子产生思维惰性。
考试没有答案可查,一个不喜欢思考的学生是不会有好成绩的。
每个孩子的时间都是一样多的,精力也是如此,整天沉迷于手机世界里,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必然下滑。
孩子玩手机危害多多,但是这种习惯却是屡禁不止,归根到底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养成的。
家长需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多多陪伴孩子做些体育活动,免得孩子去手机里寻找被爱的感觉。

再给大家分享一位美国妈妈解决手机难题的心得。
这位母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定下了15条使用手机的规定,值得所有家长思考!
这15条家规,不仅仅适用于孩子使用手机,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教育理念,更值得我们学习。
亲爱的儿子:
你是一个优秀、有责任心的13岁男孩,理应得到这份礼物。不过在接受这份礼物的同时,你还得遵守一些规章制度。
请把下面的使用合约从头至尾读一遍。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职责是把你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益的年轻人,从而能够适应新技术且不被其左右。
如果你没能遵守下列约定,我将终止你对这部手机的所有权。
- 第一条:这是我的手机,我花钱买的。但我愿意借给你使用,你是不是应该对我心怀感激?
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和孩子无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父母给孩子买东西,所有权仍然属于父母,孩子应该感恩。
而中国传统的家庭观认为:父母、子女是一体的。久而久之,中国子女就会有这样一个思维定性:父母的财产都是我的。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把父母的财产理所当然的视为自己所有?
下面的回答形形色色,有人说这是父母自己说的,还有人说不给我的话我是不会养他们的之类。
所以长久以来,我们的孩子,认为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理所应当,很多孩子都缺乏感恩心理。
- 第二条:我要知道手机密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类信息泥沙俱下,小孩子缺乏辨别能力,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
所以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的手机密码,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动向,防患于未然。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会侵犯孩子的隐私权。没错,但孩子在未成年阶段,隐私权要小于知情权。
- 第三条:如果电话响了,就接。它只是一个电话,学会用正确的态度讲电话。如果屏幕上显示“妈妈”和“爸爸”的来电,永远不能忽视不接,并且要记得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
手机不仅是一个通讯工具,其中涉及了很多社交礼仪。别人打电话一定要接(即使当时有事没法接,事后也要给对方回电话),这是一种素养。
对于父母的电话,孩子们更不能不接。有时候父母担心孩子在外的安全,会打电话询问,此时孩子不能故意不接电话。
- 第四条:每天晚上7:30(周末9:00)准时把手机交给父母。它会在晚上被关闭,并在早上7:30再次开启。当你想打别人的住宅电话,又不希望对方的家长接听,那么也不要用手机打或者发短信去。仔细聆听并尊重其他家庭,因为我们也希望能得到同样的尊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别人的休息时间,尽量不打扰对方,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养。
- 第五条:手机不能带去学校。和你那些手机短信里的朋友好好当面交谈吧。这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学校早放,郊游和课外活动的情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孩子自制力较差,大多数孩子拿到手机就属于完全沦陷型。
对手机中的各种各样信息又都缺乏准确的甄别能力,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
而且在学校有同学,和同学们在一起玩耍总比一个人抱着手机好。
如果有事要和同学商量,与其发信息还不如当面交流,语言比文字的沟通效果更好。
- 第六条:如果它落入马桶,摔破在地上,或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你将负责更换或修理。请通过修剪草坪,帮人看娃,私存一些生日收到的钱来解决维修费用。手机总会有要修理的一天,你应该有所准备。
我们从小就知道损坏公物要赔偿,其实,损坏家里的东西也要赔偿。孩子造成了财务损失,要通过自己劳动挣钱补偿。
- 第七条:不要使用手机来欺骗或愚弄别人。不涉及伤害他人交谈。不熟悉的人可以先做朋友,不要轻易的掏心掏肺。
如果孩子从小就喜欢给别人发这样的信息,时间长了,对孩子人格养成都会有影响。
- 第八条:如果你不愿意当面说的话,同样不要通过短消息、电子邮件或者打电话说。
个人也认为,能当面沟通最好当面沟通,毕竟有时候文字不能正确反映当事人的情绪以及面部表情等,容易造成误会。
而且直接沟通有利于培养孩子敢于直面问题的意识。
- 第九条:在公众场合:关机,至少静音。特别是在餐厅、电影院,或与人讲话时。你是不是一个粗鲁的人,不能让手机改变这一点。
在公众场所不能影响别人,这是基本的礼仪和修养,手机的使用只是一个侧面。
想想,当你想安安静静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的时候,当你在图书馆正在思考一道问题刚刚找到头绪的时候,如果别人的手机铃声旁若无人地响起,你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在需要的时候,把手机调成静音吧。你手指的一小步,可能就是人际关系的一大步。
- 第十条:不要发送或接收你的私处或其他任何人的隐私部位的照片。别笑,尽管你觉得自己够聪明,但总有一天,你会受到诱惑。这是危险的,可能会毁了你十几岁、大学和成年以后的生活。这始终是一个坏主意。无边无际的网络空间比你更强大。所以,覆水难收,包括一个坏名声。
- 第十一条:不要拍摄数不胜数的照片和录像,你没有必要用手机记录一切。全身心的去感受生活,这些影像将被储存在你永恒的记忆里。
我们总以为拍下来的风景就是拥有,总以为收藏了文章就等于自己阅读,其实不然。
用心去感受比随手一拍的印象更深刻。
- 第十二条:偶尔把手机留在家里,然后放心的出门去。它不是活的也不是你的延伸,没有手机你也会过的很好。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倘若出门遗忘手机,会感觉到严重的“不安全感”。
现在流行一句话“出门什么都可以忘记带,但是千万不能不带手机。”很多人出门发现没带手机就会焦虑,甚至没法好好工作等等。
前段时间,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学者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和iPhone分离,将带来严重的精神焦虑,影响心跳等生理指标,并影响自己的认知能力。
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对我们的影响这么大。
- 第十三条:用手机时不时玩点文字游戏、拼图或脑筋急转弯游戏。
娱乐是人的天性,手机具有娱乐功能,在娱乐的同时,能够对智力有帮助,可以两全其美。
这样的理念,同样可以用到其他方面。
- 第十四条:用你的双眼看世界。观察你周围的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瞭望窗外的景色、倾听鸟儿的叫声、散散步、跟人聊聊天、发发呆,而不用上谷歌搜索。
除了手机充耳不闻,眼睛无视,这真是病。
上天给了我们一双眼睛,是用它来发现生活的美好,当你抬起头,看看天空时,你会发现原来生活这么美。
- 第十五条:你一定也会有不能善用手机的时侯。我会把手机收回。然后,让我们坐下来谈一谈我们遇到的问题。让我们一起重新开始,我将永远站在你这边,一同从经验中学习、改进。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
这封信不仅仅是一个母亲约束孩子使用手机的宝典,更反映出了一位母亲完整的教育理念。

作为大人的我们,也要放下手机,多陪陪自己的亲人和孩子,切莫让我们成为手机的奴隶,让手机绑架我们的生活!
本文综合自小学语文、捡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