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实用建议,帮你应对学生的挑战

写在前面:
我们遇到的学生会是各种各样的。犯错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更要帮助学生在这个试错成本最低的时候改正错误。
学生有情绪了要怎么处理才合适?如何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合理释放情绪?
要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老师和同学的信任?
课堂提问如何才能既提高参与度又不伤害学生自尊自信?
或许你可以从下面这些建议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1
用词语描述学生的感受。学生经常有各种情绪,但他们不会表达,所以你可以说:“我能看出来你现在既气愤又受伤,还很气馁。”这些情绪状态不仅限于人际冲突——一整页的长除法题目也有可能触发一连串情绪。
2
有时默默地坐着就好。若身边能有个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安静相伴,许多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成年人不可能用语言解决所有问题。你在就好,无须多言。
3
帮助学生把不良行为和情绪区分开。许多具有挑战性的学生认为一些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代表了他们的某种感受——“我扔书是因为生气。”首先要尊重感受——“你确实很生气。生气是可以的。”接着处理行为问题——“扔书是不对的。”
4
结合专业情境,塑造情感智力。最佳技巧之一就是分享学生行为中的正面情绪:“看到你坐在座位上我很开心。”“你寻求帮助时,我觉得很满足。”“谢谢你帮我扶住门。这让我一整天心情都很阳光。”
5
通过肯定学生的优点与他们打成一片。每个人都会做一些值得他人关注的事。学生的某一方面才能是众多优势的表现(身体的、内心的、视觉的)。碎片化的学校教育可能会让学生看不到自己在某个领域的技能会影响到他在其他领域的成就。我们可以把这些联系起来。
6
把学生介绍给一位欣赏他,但年龄比他小的学生。有些学生让我们觉得有挑战性,但年龄更小的学生会认为他们很神奇。你的具有挑战性的学生可能擅长绘画、阅读、棒球、统计数据,或制作好吃的三明治——所有天赋都可以拿来分享。
7
提供活动的机会。在身体得到释放之前,许多具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情绪会不断积累。课间休息时间可能不够,因此要想办法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可以给学生一张便条,让他们送到办公室去,或者让他们擦黑板。一些学生如果能站在课桌旁或在教室后面走走,状态就会更好。
8
学生努力传达他们的情绪状态时,要给予表扬。学生不一定总能找到最复杂、最准确的词语来告诉你他们的情绪有多差。他们可能没有办法解决自己正面临的困难。但他们在冒着风险去信任你,在这些情况下,你可以学着去信任他们。
9
询问一部分答案,而不是要求学生完整阐述。对一个内心苦恼的学生来说,最难回答的高阶问题可能是最常见的:“你为什么哭?”当你遇到正心烦忧虑的学生时,试着只询问一部分答案:“能说一个你哭的原因吗?能告诉我一个原因吗?”
10
增加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并比较观察结果。在学生做任务时,在离办公桌比较远的地方放两把椅子。一把可以让你坐下来观察,另一把备着给那些做任务期间需要帮助的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
11
留出充足的时间建立一段关系。常言道,“进入树林需要走很长的路,那么走出树林同样如此。”建立信任需要时间,而你们建立的不仅是学生对你个人的信任,而是对整个群体——让学生受过伤的成年人的信任。要容忍学生的试探行为。
12
帮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目标。例如,十天内要保证九天的出勤率,通过这门课程,不做违法的事,读完一本书。有些学生不会主动认同我们的目标或社会的目标,老师们真诚地认同这一点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老师要对学生的目标的实现进度情况进行反馈。
13
留出犯错的空间,在你要求的速度与学生所需的空间之间取得平衡。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时间表,错误有助于你们建立关系。犯错也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机会,道歉是我们能为学生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极少有成年人会站出来给受到伤害的学生真诚地道歉。通过细小的事件,展现你和所有学生共同的基本人类需求。哪怕是帮学生找到丢失的铅笔,也能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
14
考虑用不同的方式向学生提问,别让他们一听到老师叫自己的名字就害怕。别叫那些正在开小差的学生,他们会觉得是当众受辱——老师也不会喜欢自己在员工大会上被单挑出来。即使是注意力最不集中的学生也要提醒他们集中精神。
15
等待时间至关重要。老师可以让全班同学安静地坐上10秒钟,让学生们思考并组织答案。老师可以说:“我要问一个问题,我会先叫亨利、维克,接着叫阿曼达总结他们的答案。现在我们都安静下来,思考一下怎么回答……”这种方式阿曼达会更喜欢。
16
提问时,在学生做出第一反应后教师应询问后续问题。允许学生不回答问题。因受过心理创伤而变得沉默寡言的学生往往最关心安全问题。他们观察老师是否尊重个人风格,评估是否值得冒险去回答问题。知道可以提问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安全保障。他们知道自己不会在课堂上当众丢脸,与老师的关系也会变好。这时候阿曼达就开始在课堂上发声了。
本文整理自源创图书《坚持——如何教那些最具挑战性的学生》,[美]杰弗里·本森著,张建民、杨秀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源创图书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