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3岁以上的孩子应该学些什么?这篇文章说透了

来源:家长来了
2021.03.22
阅读:192
孩子长大了,

我却成了自己“最看不起”的那类家长

我越发理解作为父母的焦虑,大概就是隔离在家这小半年开始的。之前孩子还小,我沉浸在他成长的幸福中,欣喜于他的神奇进步。

  • 1岁就会说话了,竟然还会顶嘴?
  • 2岁一点不认生,居然谁都可以抱?
  • 3岁会蹦会跳,成了小“跟屁虫”,六一还知道要礼物了?
我怕不是生了个天才吧!

我给他读绘本、听儿歌、讲故事、看动画片、搭积木……曾经一点都不感到焦虑。直到他在疫情期过完自己的三岁生日,我才切实感受到压力。

首先,很多兴趣班、辅导班都是从3岁开始招生,这意味着我要——英语启蒙班、思维训练班、围棋入门班、轮滑基础班,德智体美劳,全部来一套。

压力不仅来自于“别人家”的孩子都从3岁开始报班。朝夕相处,我感受到孩子迈入3岁后,在体力、脑力、感知力等方面都有了很明显的变化:对世界和知识产生浓烈的好奇,活动能力也大大增强。

一言以蔽之——迈过三岁,咱家的孩子从一个Baby变成了Kid。从3岁开始到青春期,这期间正是他的成长黄金期。

但这也正是我压力的来源:他挑食我担心他没营养;行为偏差我焦虑他学坏;少学一点怕他输在起跑线。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在生理和智力高速发展的这段时期,得到充分的支持呢?

疫情期间不能线下上课,我就给孩子报了很多线上班。孩子很配合,每天在iPad前坐足一小时,对他这样一个3岁孩子,我觉得特别不容易。有一天临睡前,他跟我说:妈妈,其实我不想上课,我就想自己学学。

- “你想学什么?”

- “搭乐高、拼积木、骑平衡车、听你讲故事、看汪汪队……”

- “这哪叫学?明明就是玩一天嘛……”我在心里嘀咕。

“那些小时候追着孩子喂饭的家长,孩子长大后会盯着他们打卡。”当年,我对这样的家长嗤之以鼻,没想到今天我也不能免俗。

不管合不合适多吃一口就是营养,不管有没有用只有“打卡”才算学到,这可能是所有焦虑家长的通病,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



孩子其实无处不在学习,

只是我们看不见

西摩尔·派普特(Seymour Papert)被誉为“儿童编程之父”,他将人的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分成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一个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从出生开始,他就开始了学习。他通过探索、触摸、玩来学习,什么东西都塞到嘴里尝一尝,他们不仅学习与物的关系,还有与人的关系。父母也许觉得自己可以决定孩子学什么,但是实际上父母起到的作用很小。大部分时候,孩子都是在自我探索学习。

第二个阶段,是当孩子看到一个感官经验之外更广阔的世界。比如他看到大象的照片,他好奇大象吃什么,但他无法直接探索这个问题,而只能从经验性的学习转向符号的学习,从自主的学习转向依赖他人的学习。

照西摩尔·派普特所言,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转换是一种创伤性的变化。因为上学以后,你必须停止学习,转而接受“被教授”。

第三个阶段,就是从第二个阶段中仍学会自我学习的孩子,重新回到了第一阶段。“他们像一个孩子那样活着,他们探索,实验,听从内心的驱动,而不是别人的教诲,更多依赖直觉和经验,而不是符号。”他们学会了一些重要的技能,比如学会了阅读,学会了使用图书馆,学会了如何探索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孩子从一出生就在学习中,探索世界、掌握自己的四肢五官和喜怒哀乐、在玩耍中扩大自己的能力边界。

有一天,我看到孩子在用两块积木、一张纸和一辆小汽车玩傻乎乎的“过桥游戏”。他试了几次纸桥都在半路坍塌,渐渐他可能发现其中的受力规律,于是慢慢调整积木之间的距离,把纸折起来,最后小汽车终于冲过去了!

他高兴坏了,而我被这个场景治愈。其实,孩子们一直在生活中不断学习着。

知乎高赞:

3岁以后的孩子最应该学什么?

有人在知乎提问:“一个3岁的孩子到底应该学什么?”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想象力(imagination)。对孩子而言,想象是在心理世界中对物理世界的改造,这种神奇的心理操作直接为孩子打开了一扇大门。孩子天生就有想象力,如同学习一样,过度的知识性学习,反而可能会限制他们。

你我有别。三岁之后的孩子,另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发现了你我有别。在这个阶段,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完成“你”、“我”、“他”三者的割裂,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鲜明感受,每个人都应当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并赢得该有的尊重。

语言的质变发展。拥有逻辑、充满想象、发现我与别人不是一回事儿之后,就面对着一个新的问题:怎么表达你的逻辑、想象,以及自己对事情的看法。

站在别的角度看世界。重要的技能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观察世界:“爸爸很困了,实在不能再陪你玩了”;“妈妈找了半天没找到你,你知道妈妈有多着急吗”;“你不能欺负别的小朋友,你都把人家打哭了”。

自控力。归根结底还是对情绪的把握和对逻辑的觉知,它只是一个对孩子而言具体的困难情景,面对这种情景,自控的表现好坏,的确算得上是对我们上面提到过的多个方面的一种综合考量。

孩子进入了3岁之后,知识学习不可避免,但如同我们上面所说的,要尊重孩子的学习规律,不要让孩子过早的进入课堂。我们要对授课式学习有合理的期待,足够的警惕,这比盲目给孩子填满辅导班更能治愈自己的焦虑。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知识之外的学习充满敬畏,“你我有别”、“男女有别”、“共情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这些你可能觉得不值一提的,往往却是孩子们最需要学会的东西。看看身边应试教育成功者,包括我们自己,就会发现:

  • 有人缺乏对规则的尊重、对对手的尊敬、对公平的坚持;
  • 有人缺乏对知识的渴求、对科学的信任、对逻辑的认知;
  • 有人缺乏基本的审美能力;
  • 有人缺乏体育运动的兴趣、饮食的良好习惯;
  • 有人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回馈,对弱者的同情;
  • 有人缺乏起码的个人兴趣爱好;
  • 有人缺乏自立谋生的能力和信心;
  • 有人甚至缺乏照顾自己的生存能力。
这些都是3岁以上的孩子应该学习的,可惜很多人到了大学毕业还没学会。

作为家长的我,应该为他创造更多学习的场景和条件,耐心地帮助他锻炼自我学习的能力,让他自由去探索世界,学会3岁应该学会的东西。陪他去做各种体育运动、手工、参与适量课程,关心他在体验过程中的情绪和表现,另一方面为他打好身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