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专家访谈丨融合教育: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融合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面对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家长应该怎样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成长,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社会?本期我们邀请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李泽慧教授、南京市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赵艳霞校长,来跟大家谈谈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问题。

李泽慧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教授
“特教园丁奖”获得者

赵艳霞
南京市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江苏省特教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主持人:两位专家好!首先想请教的是当前不少特殊孩子家长关心的青春期性教育问题。有位孤独症女孩家长问道,孩子情绪自控能力比较弱,面对自己身体出现的变化有疑惑,甚至有些恐惧,家长应该怎么对她进行性方面的教育?还有一位听障孩子家长反映,在与孩子一起阅读有关性教育方面的绘本书籍时,孩子会提很多细节性的问题,家长在回答时有些为难,想请教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该怎么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性知识?这个问题,我们先请李教授来回答一下。
李泽慧:其实在中国,青春期的问题,当前不仅仅是特殊孩子家长关注的问题,也是所有孩子家长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因为民族文化传统的原因,我们对性教育的研究比较少;另一方面,因为现代社会日益开放,年轻人的性行为增多,所以比以前的问题更多,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刚才有家长问到孤独症女孩害怕青春期身体的各种变化,这很正常。孤独症的孩子一般都是比较刻板的,他对新出现的变化,适应得比较慢,接受得也比较慢,尤其是对自己身体的这种变化。所以,我觉得家长应该像对待普通孩子一样(因为她身体发育是跟普通孩子一样),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她。特别是妈妈,用妈妈自己的经验来告诉女孩是非常重要的,要符合生命科学的经验,别把一些迷信的东西告诉孩子,这可能会增加她的恐惧感。
另外,对特殊孩子的教育还要考虑到孩子的特殊性,特别是一些孤独症的孩子或者智力障碍的孩子,他在关注自己身体的时候,有时候会忘了他所处的环境。所以家长要跟孩子约定,要事先、反复约定,说清楚什么行为不能在什么场合下做。就像当初训练孩子上厕所、大小便一样,这是要反复地练习的。还有些生理方面的问题,比如经痛得厉害,或者说例假突然来了,家长要和老师有个约定。我们有的学校用红牌、黄牌、绿牌表示,女孩要来例假的时候,家长要注意观察她的情绪,给孩子带一个黄牌到学校去,并且带上必要的卫生用品,老师看到后,就会注意她;如果今天已经该来了但还没来,可能不是上午来就下午来了,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提前做准备,给孩子带个红牌到学校去,让老师特别留意。
关于特殊孩子的青春期性教育,我给大家几个建议:第一,我们要在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把我们对生命的科学认识,包括正确处理的方法传授给孩子;第二,要坦然面对这个问题,因为你越坦然地面对,孩子的性教育就越顺利;第三,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比如刚才听障孩子的父母说用绘本,这个方法很好,因为孩子的年龄很合适。当孩子问起细节时,家长一方面要坦然面对,另一方面细节描述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行为控制能力而适当掌握。
主持人:下面一个是关于特殊儿童情绪控制的问题。有位14岁智力障碍孩子家长反映,孩子情绪不好时会动手打人,家长该如何处理?还有一位8岁孤独症孩子家长问,孩子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缺乏规则意识,沟通能力欠缺,不知道平时在家庭中应该怎样教育?我们先请赵校长来回答一下。
赵艳霞:我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把孩子打人的这种行为叫做问题行为。我们建议:一是家长应该经常性地给予孩子关注,要多给孩子关注;二是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家长的态度一定要非常的分明,要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建议家长用简明的语言告诉孩子,你发脾气打人是错误的行为,如果你继续这样的话,大家都不会和你一起玩。然后立即走开,采取忽视的态度,当孩子停止他的问题行为之后,家长再和他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沟通,这样处理比较好一点。
第二个问题,其实就是孤独症孩子的社会交往问题,孤独症孩子的社会交往发展其实是有缺陷的,他们不易理解别人的想法,所以不管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孤独症孩子的社会认知和交往能力,是孤独症教育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意识到教育训练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家长和老师要具有读懂孩子一言一行的本领,要能读懂自己的孩子,要能了解自己孩子内心的需要,因为只有读懂孩子,你才能够共情。另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孩子本身,要使孩子有一个好的情绪状态,孤独症孩子在情绪不能控制的状态下,你对他进行再多的干预,效果都是不好的。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十分宽松、和谐、充满爱的环境,让孩子对环境和身边的人有安全感,这样我们才能够对孩子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干预,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主持人:好的,谢谢赵校长。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再听听李教授有没有什么补充?
李泽慧:关于孤独症孩子沟通交往的问题,我想再补充一点。社交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特征之一,他们有社交障碍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不理解社交规则或社交功能,他们认为社交并无用处,他们沉浸在所谓的自我世界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做事,他们觉得没有社交的必要。很多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比较迁就孩子,觉得他不爱说话就不说;他想要什么东西时,不用语言用哭闹,父母只要他不哭,就马上满足,这种方式可能解决了你和孩子相处的问题,但孩子的交往能力却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有障碍的孩子发育迟缓,他比别人发展慢,慢是什么?慢就是一个速度,就是别人按照正常的速度往前走了,你跟不上,那你就得小步子多循环,你就得多练,这样你可能才能跟得上,你需要比别人花更大的力气,花更大的精力。孤独症孩子的家长跟我说,我在这个孩子身上用了全部的精力,看到有一点点进步都非常高兴。所以,第一,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只要坚持针对性的训练,就会有进步。第二,要看到孩子的进步,他的进步可能是非常弱小的,但是你要看到他的进步,你才能看到这个孩子发展的可能性。第三,我们的孩子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喜欢干净,很和蔼,遵守公共秩序,在学校防疫时,老师说带口罩,他们可以一直带……我们要看到他们的长处,给孩子建立信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不只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的责任。不过要注意,不要强求他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做这做那,就像我们小时候,家长不管什么场合都要我们在亲戚们面前跳个舞,我们心里就很不高兴。我们要注重平时的积累,还要找准时机,找准时机才能有收获。
主持人:谢谢两位专家!还有一个问题,一位10岁精神障碍孩子的家长问,孩子因好动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家长现在以转移注意力和奖励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效果不是很好,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想请赵校长支个招。
赵艳霞:从医学上讲,大多数的孤独症孩子都伴随着多动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大脑活动低、消耗的能量少,所以孩子会表现出多动、精神旺盛,在家里或者在学校一会儿都不能停。所以,我们一般建议:第一,在饮食上,家长要尽量少给孩子吃高糖、高热、酸性和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其实,对于一般的孩子也是这样,这些食物和饮料吃多了,对孩子的身体也是不好的。第二,加强运动训练,通过大量的运动来消耗孩子的精力,这也是促进孩子大脑神经发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训练的时候,要选择一个比较安静,尽量没有干扰的环境。第三,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针对性的学习训练,学习内容的难易要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每次学习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学一会儿给孩子玩一会儿,这样有助于保持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第四,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教材和教具要丰富一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合理运用奖励,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这样,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就会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延长。

李泽慧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教授
“特教园丁奖”获得者

赵艳霞
南京市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江苏省特教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主持人:两位专家好!首先想请教的是当前不少特殊孩子家长关心的青春期性教育问题。有位孤独症女孩家长问道,孩子情绪自控能力比较弱,面对自己身体出现的变化有疑惑,甚至有些恐惧,家长应该怎么对她进行性方面的教育?还有一位听障孩子家长反映,在与孩子一起阅读有关性教育方面的绘本书籍时,孩子会提很多细节性的问题,家长在回答时有些为难,想请教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该怎么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性知识?这个问题,我们先请李教授来回答一下。
李泽慧:其实在中国,青春期的问题,当前不仅仅是特殊孩子家长关注的问题,也是所有孩子家长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因为民族文化传统的原因,我们对性教育的研究比较少;另一方面,因为现代社会日益开放,年轻人的性行为增多,所以比以前的问题更多,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刚才有家长问到孤独症女孩害怕青春期身体的各种变化,这很正常。孤独症的孩子一般都是比较刻板的,他对新出现的变化,适应得比较慢,接受得也比较慢,尤其是对自己身体的这种变化。所以,我觉得家长应该像对待普通孩子一样(因为她身体发育是跟普通孩子一样),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她。特别是妈妈,用妈妈自己的经验来告诉女孩是非常重要的,要符合生命科学的经验,别把一些迷信的东西告诉孩子,这可能会增加她的恐惧感。
另外,对特殊孩子的教育还要考虑到孩子的特殊性,特别是一些孤独症的孩子或者智力障碍的孩子,他在关注自己身体的时候,有时候会忘了他所处的环境。所以家长要跟孩子约定,要事先、反复约定,说清楚什么行为不能在什么场合下做。就像当初训练孩子上厕所、大小便一样,这是要反复地练习的。还有些生理方面的问题,比如经痛得厉害,或者说例假突然来了,家长要和老师有个约定。我们有的学校用红牌、黄牌、绿牌表示,女孩要来例假的时候,家长要注意观察她的情绪,给孩子带一个黄牌到学校去,并且带上必要的卫生用品,老师看到后,就会注意她;如果今天已经该来了但还没来,可能不是上午来就下午来了,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提前做准备,给孩子带个红牌到学校去,让老师特别留意。
关于特殊孩子的青春期性教育,我给大家几个建议:第一,我们要在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把我们对生命的科学认识,包括正确处理的方法传授给孩子;第二,要坦然面对这个问题,因为你越坦然地面对,孩子的性教育就越顺利;第三,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比如刚才听障孩子的父母说用绘本,这个方法很好,因为孩子的年龄很合适。当孩子问起细节时,家长一方面要坦然面对,另一方面细节描述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行为控制能力而适当掌握。
主持人:下面一个是关于特殊儿童情绪控制的问题。有位14岁智力障碍孩子家长反映,孩子情绪不好时会动手打人,家长该如何处理?还有一位8岁孤独症孩子家长问,孩子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缺乏规则意识,沟通能力欠缺,不知道平时在家庭中应该怎样教育?我们先请赵校长来回答一下。
赵艳霞:我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把孩子打人的这种行为叫做问题行为。我们建议:一是家长应该经常性地给予孩子关注,要多给孩子关注;二是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家长的态度一定要非常的分明,要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建议家长用简明的语言告诉孩子,你发脾气打人是错误的行为,如果你继续这样的话,大家都不会和你一起玩。然后立即走开,采取忽视的态度,当孩子停止他的问题行为之后,家长再和他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沟通,这样处理比较好一点。
第二个问题,其实就是孤独症孩子的社会交往问题,孤独症孩子的社会交往发展其实是有缺陷的,他们不易理解别人的想法,所以不管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孤独症孩子的社会认知和交往能力,是孤独症教育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意识到教育训练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家长和老师要具有读懂孩子一言一行的本领,要能读懂自己的孩子,要能了解自己孩子内心的需要,因为只有读懂孩子,你才能够共情。另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孩子本身,要使孩子有一个好的情绪状态,孤独症孩子在情绪不能控制的状态下,你对他进行再多的干预,效果都是不好的。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十分宽松、和谐、充满爱的环境,让孩子对环境和身边的人有安全感,这样我们才能够对孩子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干预,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主持人:好的,谢谢赵校长。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再听听李教授有没有什么补充?
李泽慧:关于孤独症孩子沟通交往的问题,我想再补充一点。社交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特征之一,他们有社交障碍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不理解社交规则或社交功能,他们认为社交并无用处,他们沉浸在所谓的自我世界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做事,他们觉得没有社交的必要。很多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比较迁就孩子,觉得他不爱说话就不说;他想要什么东西时,不用语言用哭闹,父母只要他不哭,就马上满足,这种方式可能解决了你和孩子相处的问题,但孩子的交往能力却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有障碍的孩子发育迟缓,他比别人发展慢,慢是什么?慢就是一个速度,就是别人按照正常的速度往前走了,你跟不上,那你就得小步子多循环,你就得多练,这样你可能才能跟得上,你需要比别人花更大的力气,花更大的精力。孤独症孩子的家长跟我说,我在这个孩子身上用了全部的精力,看到有一点点进步都非常高兴。所以,第一,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只要坚持针对性的训练,就会有进步。第二,要看到孩子的进步,他的进步可能是非常弱小的,但是你要看到他的进步,你才能看到这个孩子发展的可能性。第三,我们的孩子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喜欢干净,很和蔼,遵守公共秩序,在学校防疫时,老师说带口罩,他们可以一直带……我们要看到他们的长处,给孩子建立信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不只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的责任。不过要注意,不要强求他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做这做那,就像我们小时候,家长不管什么场合都要我们在亲戚们面前跳个舞,我们心里就很不高兴。我们要注重平时的积累,还要找准时机,找准时机才能有收获。
主持人:谢谢两位专家!还有一个问题,一位10岁精神障碍孩子的家长问,孩子因好动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家长现在以转移注意力和奖励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效果不是很好,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想请赵校长支个招。
赵艳霞:从医学上讲,大多数的孤独症孩子都伴随着多动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大脑活动低、消耗的能量少,所以孩子会表现出多动、精神旺盛,在家里或者在学校一会儿都不能停。所以,我们一般建议:第一,在饮食上,家长要尽量少给孩子吃高糖、高热、酸性和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其实,对于一般的孩子也是这样,这些食物和饮料吃多了,对孩子的身体也是不好的。第二,加强运动训练,通过大量的运动来消耗孩子的精力,这也是促进孩子大脑神经发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训练的时候,要选择一个比较安静,尽量没有干扰的环境。第三,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针对性的学习训练,学习内容的难易要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每次学习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学一会儿给孩子玩一会儿,这样有助于保持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第四,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教材和教具要丰富一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合理运用奖励,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这样,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就会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