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以爱为底色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指导分享系列
分享人:陈女士
父母的困惑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17岁女孩的母亲、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及中国心理教练。
二十几年的教育生涯、十几年的陪伴孩子成长,在辅导支持有课题的学生和家长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说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无力。
孩子是父母的至爱,作为父母我们愿意为孩子倾尽所有。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如此深爱孩子,孩子却不领情,我们原以为孩子越长大,父母越轻松,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真实呈现了父母的迷茫、纠结;孩子成长的每一天,无时无刻不在检验着我们父母的教育能力。
培养一个自信、自立、自尊、自爱、优秀卓越的孩子是为人父母的共同心愿。可是如何培养?怎么培养?成了摆在我们父母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该如何做父母。
很多岗位和角色都要通过培训取得相应资质才能上岗,可唯独当父母这么重要的角色,我们却没有进行任何学习培训,没有相应的资质就匆匆上岗了,所以我们常常会感到迷茫,会感到焦虑无助。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的问题,某种程度而言其实都是父母家庭的问题,都会折射出家庭教育这样那样的欠缺。
这些年,我开始关注家庭教育,最初是想让自己多学点知识和技能。学习一些知识后才发现自己以前在孩子教育上犯了不少错,孩子之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跟我的错误教育方式有关。认识到这点后,我开始不断调整自己,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关注和孩子共同成长,收获了不一样的亲子关系。
结合自己实践点滴,用三个词来概括那就是

接纳 鼓励 沟通



1、包容接纳孩子,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父母共同的心愿,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比别人优秀,比别人成功,竭尽全力去培养孩子,希望孩子能按我们预设的方向前行,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一旦孩子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或达不到我们的目标,我们就会感到失望、焦虑、愤怒,于是开始批评训斥甚至惩罚孩子。


家庭教育
您是海中塔
指引我回家;
您是万重山
撑起一片天;
您是被中棉
为我们遮风挡雨;
我们中国的家长一般都习惯于看到孩子不足的部分,总是喜欢给孩子纠错,认为孩子不懂,需要大人来管教,把孩子当成一个附属品甚至是物品。在我们传统的做法里认为管教孩子就是大人训斥,甚至暴力管教,让孩子感到羞辱、恐惧、失败,家长希望孩子把这些糟糕的感觉和不好的行为挂上钩,并能因此改进提高,下不为例。
孩子还小的时候,自我意识不强,迫于家长权力,可能会任由家长管控,家长用权力系统可以管住孩子,而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自尊心增强,一旦当他自尊心受到伤害,必然产生对抗,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
没有完美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是忍不住会去挑剔、批评、指责孩子;
“你怎么这样?”
“有你这样的孩子吗?”
“你真是太笨(粗心)了”
“你看XX怎样怎样”……
有的家长甚至直接就动手了。家长经常的指责、批评其实是在催眠孩子,给孩子贴上负性标签,让他觉得自己真的就很差或很坏,于是有的孩子就自卑自闭、胆小怯懦,有的孩子干脆自暴自弃、调皮叛逆。
作为父母
我们深爱孩子,总希望孩子能够更完美,最好是品学兼优,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也正因为深爱,我们眼里似乎容不得沙子,于是常常以爱的名义做出伤害孩子的行为。
所以懂得比爱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孩子的叛逆是由成人不公正的对待方式导致的。
让孩子感觉很糟糕,这是教育的下策,改善孩子的心情,帮助他处于良好的状态,提升孩子的能量,这才是上策。所以真正好的教育不是纠错,而是唤醒和激励,唤醒孩子内在成长的动力和智慧,提升孩子的能量。
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圆满的,需要全然地包容接纳这个生命。
接纳
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和成长的规律,作为父母我们要静待花开,不要操之过急。
就如那首诗所说要有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允许他慢,允许他暂时不能按我们的预期前进。告诉孩子无论他是优秀或普通,无论他成绩好坏,只要他尽力去做就是好孩子。
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包容孩子的缺点,这样孩子才能接纳喜欢自己,才有力量面对学习生活的困难。
只有我们对孩子有信心,孩子才能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始终相信期待孩子会成为一个好孩子,孩子将来就会成为一个好孩子。
“ 担忧等于诅咒”如果孩子出现一点点问题,我们家长就如临大敌,担心、指责、管制,那么孩子真的可能会在你的担心下出问题。
当然包容接纳孩子不等于纵容,我们要有基本的原则和底线,要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错误尤其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肯定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但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引领他自己认识到并改正,可以温和而又坚定的表达你的意思,千万不要愤怒、生气,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生气的时候,自己会控制不住自己,做出一些不当的言行,孩子接收到的也只是我们愤怒的情绪。
2、鼓励肯定孩子,让孩子充满动力。
父母总是批评、指责孩子,其实是在催眠孩子,帮他贴上负性标签,导致孩子行为上更大的偏差。
每个人潜意识里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得到重要他人的肯定。
试想想,如果我们自己早上出门遇到一个同事对你说:你今天气色真好或是你这件衣服很漂亮,你这一天肯定是心情美美的,工作中如果你的老板、上司表扬你能力强、工作完成得出色,你心里肯定也是美滋滋的,觉得自己特牛特有成就感。
你的观察力很强!
你今天给了我很多惊喜!
你真让父母开心!
你的想法有创意啊!
你下次会做的更好!
成长过程中孩子更需要大人的鼓励和肯定。
所以父母不要总是“火眼金睛”容不得一粒沙子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他们,让他们建立正向的角色期待,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好儿子、好女儿、好学生,这样他们就会愿意用“ 好”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古人言“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著名教育专家罗玲老师在《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一书中讲到: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个油罐:一个储备乐趣、热情,一个储备爱。就像我们的身体每天都要消耗体力一样,我们的心理活动也消耗这两个油罐里的库存。库存足了,我们的心理和情绪就动力强劲、游刃有余;库存不足,我们就出现心理问题,继而引发行为问题。”
作为父母在孩子教养方面,最大的一个任务就是给孩子心里的那个油罐不断加油。
由此我想到著名的知心姐姐卢勤教育儿子的故事,她经常对儿子说:
“有个儿子真好,有儿子跟没有儿子就是不一样!”
妈妈就是这样一次次鼓励孩子,给孩子心里的油罐加满油,把儿子培养得特别优秀,特别有担当。
我的一个同学很早以前听过卢勤的讲座,学了这招经常对孩子说:
“有个女儿真好!”
所以她的女儿特别优秀,不仅是学霸而且多才多艺、通情达理、善解人意。
反观我自己陪伴女儿的过程,虽然女儿小时候我对她也会鼓励,但当孩子不符合我的标准时会经常挑剔、指责,导致孩子尽管很优秀,骨子里却仍然不自信,以至于刚上初中成绩下降,那时我们俩走过一段迷茫和焦虑的日子。
幸运的是我后面开始走上学习成长的道路,改变自己,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焦虑。
女儿中考前曾感慨:
妈,幸好你改变了,要不我可能是叛逆或崩溃了。
女儿现就读一中高二文科尖子班,虽然跟班上那些学霸比,成绩依然有差距,我们之间也偶尔会有些沟通上的误区,但我一直记着给孩子心里的油罐加油,结合她的言行不断肯定鼓励她,相信并正向期待孩子。
因此,孩子正直善良、阳光开朗、大气包容,而且我们母女成了最好的闺蜜。
现在我们的交流已到了一定的高度,我们谈人生使命、谈家国天下、谈人类未来……,
真心希望每个父母都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给予及时的赞美鼓励,让孩子充分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存在感是孩子生活前进的动力。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是走极端的孩子就是因为生活中找不到存在感,所以才会寻求其他替代性补偿的方式,如果父母能够懂得孩子,掌握些正确的方法,那么可以避免很多的悲剧和痛苦。
3、有效亲子沟通,提升孩子能量
沟通无处不在,沟通是信息的传递、情绪的转移、信念的强化,能量的提升。
有效沟通有助于我们目标的达成,那么判断沟通是否有效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能量的提升。
沟通的基本态度:
真诚相待、一切求证、温柔坚定
父母跟孩子沟通特别注意:
1
先通情再达理
和谐亲子关系,接纳孩子、尊重孩子,关注孩子内心感受和内心需求。当孩子有情绪或自己有情绪时,先通情再达理,情不通理不达。情通了,语气语调就顺了。
2
学会聆听
多听。
听(聽):竖起耳朵、闭上嘴巴、打开心门、放下自己的执念与评判;否则,你听到的一直是你内心的声音,你自己的判断和你自己的想法。
懂得聊天,听孩子把话说完,不急于下评判打断孩子。
学会安静聆听,什么都不用说,只是全然欣赏的聆听孩子在说什么,不评判不给意见,更不批评,孩子有时只需要一个听众。
有时也可以在聆听时加上一些语气:噢、嗯,是吗?原来是这样呀。还有呢,继续,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我在听你讲,我对所讲的内容很感兴趣,我理解你。
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讲到的共情、同步同理。
当前两种聆听都无法支持到孩子时,就需要更深入、更专注地来聆听孩子。
这种聆听比较适合于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他是通过聆听来看到事情背后的情绪,以及这个情绪背后的真相。很多时候当真想清楚了,情绪也就消失了,事情就自然而然得到解决或者找到了解决事情的最佳方案。
3
少说教少评论多发问
一味地说教是令人讨厌的,懂得问问题的人才是有真学问的人。
青春期的母亲尽量少说,鼓励孩子多说,孩子说的越多,我们越能了解孩子的想法。
有不明的事情,用求证的方式去寻问孩子。改变言语模式,不用“你”开头,用“我”开头。
切记唠叨,他们渴望独立自主,讨厌被约束和控制,而我们很多父母往往认识不到这点,还一味地把他当作孩子而给予保护、支配和控制,这样必然导致孩子的反抗,亲子关系的矛盾也就激化了。有的时候,孩子明知道你是对的是为他好,可他却因为不喜欢那种被控制被约束,而故意跟你作对。
诸事可实验,唯有教育不可重来,教育孩子,每天都是现场直播,精彩的生活永远都会有下一场,而孩子成长的机会只有一次,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的失败。
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智慧,作为父母我们永远在路上!对孩子而言最好的父母就是愿意学习,不断成长自己,包容接纳孩子,并能够唤醒孩子的心灵智慧和人格理想,激发孩子潜能和创造力的智慧父母!
愿我们都成为更加智慧的父母,家庭教育
——我们一直在路上!
家庭教育系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