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初中生家长如何走好必经的陪伴之路?



曾经,有一位孩子的妈妈找到我们,伴着无比挫败的情绪,表情十分痛苦,向我们诉说到最后,竟忍不住地落泪。她说她的儿子成绩下降的厉害、情绪敏感极了、沉默不言,还很执拗反叛,现在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她很无奈的求助于我们,应该怎么办?就这个很普遍的问题,我们在此做了一番分析,以供你我共同学习及探讨。



1

进入初中后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青春敏感期

初中开始,就会发现学生的成绩开始下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不够,和家长冲突也开始增加,明显感觉到孩子的叛逆性在增强。

尤其是初二阶段,恰逢孩子的青春敏感期,成长压力、学业压力、家庭压力、同学之间的关系压力,如果没有正确的疏导途径,是很容易出现身心问题的。而且,这个敏感时期的问题,很有可能会影响今后的人生走向。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有些岔路口,你走错一步,就可以影响到你的一生。

现在有种说法叫着“初二现象”。百度百科说“初二现象”指的就是初二的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发生的一系列现象。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可能性,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其为”心理断乳期“。

初二学生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响、情绪容易激动、暴躁、成绩两极分化普遍、违纪违规频繁、存在心理障碍等特征,具有可塑性、主动、追求独立等特点。

因此,初二阶段既是孩子发展的危险期,而初一和初三都是和初二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样不可避免地成为家庭教育的关键期。

进入初中,会经常听到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自己交流、不想说话,沉默寡言、难以沟通,有时候甚至不知道哪句话就让孩子炸了起来。

父子母子关系紧张,沟通交流不顺畅,大人和孩子其实都很不愿意,可是又不知道如何是好。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促进他学习的动力呢?



2

家长需要思考之后改变方式方法

1.与其口气粗暴的警告孩子“你要是再玩游戏,我就把手机没收了,听见没有?”。

不如陪伴孩子下局棋或者玩一盘数独游戏,当孩子感受到你并不是高高在上无法沟通的,那他也将愿意接受你的意见了。

2.与其用埋怨的语气跟孩子说“你看,某某孩子,这次又考了个全班第一,你能不能给我们争口气啊?”。

不如找出他身上的那些优点,加以鼓励,冷处理那些不适应他的地方。一定不能用批评的方法,不能让孩子有放弃心理。

一味地给他增加压力,会让他越来越差,也会把自己弄到了子女的对立面而产生恶性循环的后果。而处在鼓励下的学生,往往会逐渐往上走。

3.与其不断的提醒孩子,说“爸妈这么辛苦,全都是为了你,你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这么辛苦的爸妈啊?”

还不如把你的经历过的事情,不管是酸甜苦辣,还是挫折失败,都当着故事告诉他,让他感受到原来家长是这么艰难这么不容易。同时也拉近了你们之间的距离。

一定不能让孩子有放弃心理。处在鼓励下的学生,往往都是会逐渐往上走的!有时候拼命拿他和别的孩子作比较,拼命要求他追,反而会加大他的挫折感,进而增加他的厌学情绪。

4.要把重点放在培养他平和的心态上面,化解他的偏激观点,尽量找出他的特长,争取在一个地方取得超过其他同学的突破。

不要牢骚,不要埋怨,帮助他去学习部分重点、掌握基础知识,稳定住成绩。同时,也要小心用力过猛,结果欲速而不达。

有时候,你需要知道并理解,你在做的其实是在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



3

充分了解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1.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的特点。

初中学生的思维已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特别敏感,情绪也高亢激烈,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

情感的两极分化也很明显,容易从一个极端很轻易地走向另一个极端。同学之间的友谊感也迅速增强,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异性相吸的早恋萌芽状态。

2.个性特征明显发展迅速

初中生的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并逐渐接近成熟,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

这个时候的家长如果因为他的某一些错误而在大庭广众之下训斥他甚至羞辱他,那将会让他首先去想今后怎么在同学面前抬头做人,而不是去反省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3.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幼稚的矛盾特征。

初中阶段,性器官的迅速发育和孩子们的性知识性心理却无法融洽结合在一起。一些没有过的新的体验和感受让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了好奇心的萌动,带着渴望又迷惑,有时候还伴着害怕。

青春期的孩子不论从认知能力还是个性发展的限制,尤其是在家长引导不及时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这个阶段的孩子处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没有方向,冲动而又盲目。

青春期是个变化很快的过程,身体的迅速变化,随着人生观的逐渐成熟,这些迅速的变化会导致孩子的困扰、自卑与不安,甚至还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模式产生。



4

如何与初中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1.时常对孩子表达你无条件的爱。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很清楚地了解到你是关心他的,是愿意接纳他的。

2.保持沟通的问题不要太自我,不要都是大人感兴趣的话题,最好是孩子感兴趣并有沟通欲望的话题。

例如,不要用“你今天在学校如何?”“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好吗?”。也别常用“为什么?”。

因为孩子会在潜意识下不自觉地想保护自己。学着用一些日常生活话题来勾引出话题。比如,孩子有兴趣的电视节目或作业即是一个好开头。

3.家长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

做父母的,不需要把心中的担心向孩子表明,去增加孩子担忧的心理负担,但有时不妨主动把孩子当成你的好朋友。

当你去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以及对事情的看法,孩子当然也就比较容易向你诉说他的心情、感受与他的看法了。

4.和孩子之间身体语言的重要性。

动作的柔和、目光的接触、手拍一下孩子的肩膀,将上身略为前倾地听孩子讲话等,这些小动作,皆能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

当然,也别心急,指望一坐下来,孩子就会滔滔不绝地开讲,但你可利用一些自然的身体语言,让孩子知道,你已准备和他“聊”了。

5.注意不要取笑孩子的任何问题。

孩子的世界与想法是和大人们不同的,除非孩子自己也在笑,否则千万别去笑他。

尤其当孩子很认真地告诉你什么时,你眼神中的任何不相信或者轻视,只会伤害孩子,而且以后再也不跟你谈了。

交谈中的幽默是好的,是沟通中的最好润滑剂,但要小心使用幽默,要看孩子能否了解幽默与取笑的不同。

6.认真聆听你的孩子的说话。

当家长在做家务时,孩子想跟家长说些什么时,家长有时是敷衍地听着,有时会打断她,反而请孩子帮忙摆桌吃饭,却从未停下来,专心去听她想说的话,除非她说的话,真是什么天大的好消息(不过,这种机率低于百分之一)。

其实,并不是叫我们家长一定要停下手边的工作,但你可给以孩子一个确定的时间,比如:“好,等我把饭菜摆好。”或是“请再给我十分钟。”。

当然,最好是立即去“听”孩子要说的。因为,你一次、二次、三次地忽略了他们后,他们便会慢慢地失去了“告诉你”的兴趣。

另外,在倾听时,最好做目光接触,要让孩子感受到你是真的愿意听。

有时候,孩子只不过想说你觉得不太要紧的事,但对他们而言,却是重要的。如果你不去拒绝他们,当他们真遇到困难时,就会自然地来找你谈了。

最后,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好,首先要自己起到模范作用。孩子的言行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着家庭和父母的精神。

而父母在陪伴孩子过程中的日常性言行,对培养孩子的人格有着最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