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女孩假期玩这个不幸瘫痪!十一假期带娃出游,这些千万要注意
原标题:8岁女孩假期玩这个不幸瘫痪!十一假期带娃出游,这些千万要注意
眼看国庆和中秋假期马上就要到了,很多爸妈都想带孩子出门玩一玩,还想去打卡一些新兴的网红游乐项目。
比如,高空吊桥、玻璃栈道、蜘蛛墙、天罗地网、悬崖秋千,听着就让人跃跃欲试,迫不及待想带娃体验一下。

但你知道吗,这些网红游乐设施对孩子来说真的十分危险,或大或小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
高空项目
如:缆车、过山车、网红极限运动
9月18日,重庆奥陶纪景区一工作人员乘坐景区4号速滑线拍摄宣传视频,到站时发生意外,施救工程中从高处坠落。当日16时20分,经抢救无效死亡。
据现场网友叙述,玩滑梯需要乘坐游泳圈,游泳圈和滑梯的连接是一根绳子。
原本,每个游泳圈只能坐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即“一大一小”,按顺序依次下滑。
然而,由于假期期间人数过多,管理者将游泳圈由一个变成了八个,并列一排,“一大一小”变成了“八大八小”,同时向下滑。
可绳子,还是原来的一根绳子。
重量的突然增加让绳子难以负荷,骤然断裂,将十四个人重重甩飞了出去。
而这也不是“孩子的院子”游乐场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
事故发生前,有位妈妈带孩子玩过后评论称,景区安全措施严重不到位,自家孩子滑了该园区“最长的滑梯”:“下滑的速度快得吓人,我眼睁睁看着孩子连人带轮胎一起冲下了边缘棱角分明的滑道停止区……孩子满嘴血……”
2017年,“孩子的院子”开园第二天,观景云梯坍塌,3名游客受伤。
不少去过的网友反映:“设备老化”“安全不到位”“工作人员配备不足”。
除了滑梯,容易因冲击力导致受伤的还有近几年才兴起的网红项目——蹦床!
2019年12月1日,福建一名8岁的女童在蹦床时突然陷入昏迷,有下半身瘫痪的风险。
2017年,广东深圳一游乐园内,多名孩子在玩蹦床时, 其中一名两岁小孩在一次蹦起来后摔倒在蹦床上大哭起来,随后被父母送到医院就诊,诊断结果是手骨折。
2015年,成都一位妈妈带2岁半的女儿佳佳玩充气式蹦床,佳佳从下午4点玩到晚上8点,跳着跳着就趴在地上不动了。
妈妈以为是女儿玩累了,结果怎么叫女儿都不起来。妈妈一抱,感觉女儿左腿里面的骨头已经松动了,到医院后拍片显示:孩子左腿股骨干螺旋形骨折。跳了4小时蹦床,生生把自己的腿给跳断了!
不光是孩子,成年人玩蹦床也存在着很大的危险。
今年五月,江苏一90后女研究生到一家蹦床馆,体验“人体炸弹”的蹦床项目,却不幸被摔成“完全性截瘫”。
监控显示,女孩高高弹起后,头朝下猛地摔进了海洋球池内,当场动弹不得。
工作人员让她原地缓一缓,过了一会儿仍不见好转,她男朋友和现场工作人员将其抬出海洋球池,并拨打了120。

尽管及时手术,但仍被诊断为“完全性截瘫”,这意味着,她以后颈椎以下的身体将完全不能动,大小便功能都会丧失。

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大人,所有碰撞类的娱乐项目,如果经营者不规范经营、安保措施未做到位,都存在着极高的风险。
尤其是孩子,在玩耍时更缺乏自保意识,危险更是加倍,更需要家长在选择这类项目时谨慎再谨慎。
父母禁玩手机类
如:溺水、交通安全、
身处户外或公共空间
十一期间,无论选择带孩子去什么地方玩耍,都一定要注意,请勿在孩子未有其他亲属照看的情况下玩手机。
如果是选择带孩子游泳、泡温泉更要注意。近几年因为家长玩手机,造成孩子溺亡的新闻层出不穷。
妹妹的游泳圈翻了,掉到水下,四肢不停挣扎。在这期间旁边的哥哥尝试了好几次拿泳圈给妹妹,但没有成功。直到男童第三次向妈妈求助,粗心的妈妈才发现大事不妙,却为时已晚。
有时候危险离孩子只有几分钟,就在我们低头看微信的一个瞬间,接了一个电话的时间,可能就错过了最好的抢救时刻。
很多人以为孩子溺水时会大声喊叫,其实孩子溺水不用心观察的话,根本看不出来。
比如,一个孩子,在浅水区,周围一米之内全部是大人,但是有个孩子却在大人的眼皮底下溺亡了。

还有一位妈妈带着4岁的儿子去游泳中心游泳,孩子在水池里玩耍,没过多久,她发现孩子不见了踪影,最终溺水而亡。

除了防止孩子溺水,当带孩子出游或到公共场所时,家长更不能在孩子无人监管的时候玩手机。因为节假日是孩子走失的“高峰期”。
之前有一则寻子新闻,让人特别心酸:一名父亲苦苦寻子12年,好不容易找到了线索,却显示DNA结果不匹配。

每到节假日,景区里游客众多,人员流动大,是人贩子最好“下手”的时期,因此,格外需要家长们在带孩子出行时提高警惕。
不让孩子跑出自己看得见的地方,是最有效的防拐方法!
除了牢记“防拐防走失”指南,让孩子一直待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是最万无一失的方法。
图片上传中
出行小贴士
图片上传中
选择正规的游乐场所和传统项目
正规的场所,能保证在安全措施以及专业的工作人员陪护,风险相对较小。
一些小的场所,甚至都没有安全验收的自建游乐场所,千万不要玩。
玩的时候,一定要配备相应的安全装置,像是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绳以及护膝之类的,开始活动前要和工作人员反复检查和确认。
提前带孩子做好充足的准备和规划
去一个地方前,和孩子一起做好准备的工作:如准备好需要的药品,佩戴的口罩、消毒湿巾等物品,让孩子提前有安全意识。
有的项目会限制孩子的身高和年龄,以及一些特殊疾病不能玩的,千万不要以身涉险,拼运气。
避免扎堆防踩踏,不走野路不迷路
既不要跟风,去一些高密集地区,也不要为了躲开密集区,去一些偏僻的野路,可能导致迷路。
出去玩不一定非要看到梦想中的风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便已足够。
转自:首都教育 部分素材来源:家长帮 常青藤爸爸 爸妈营 喵姐早教说
眼看国庆和中秋假期马上就要到了,很多爸妈都想带孩子出门玩一玩,还想去打卡一些新兴的网红游乐项目。
比如,高空吊桥、玻璃栈道、蜘蛛墙、天罗地网、悬崖秋千,听着就让人跃跃欲试,迫不及待想带娃体验一下。

但你知道吗,这些网红游乐设施对孩子来说真的十分危险,或大或小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
高空项目
如:缆车、过山车、网红极限运动
9月18日,重庆奥陶纪景区一工作人员乘坐景区4号速滑线拍摄宣传视频,到站时发生意外,施救工程中从高处坠落。当日16时20分,经抢救无效死亡。
据现场网友叙述,玩滑梯需要乘坐游泳圈,游泳圈和滑梯的连接是一根绳子。
原本,每个游泳圈只能坐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即“一大一小”,按顺序依次下滑。
然而,由于假期期间人数过多,管理者将游泳圈由一个变成了八个,并列一排,“一大一小”变成了“八大八小”,同时向下滑。
可绳子,还是原来的一根绳子。
重量的突然增加让绳子难以负荷,骤然断裂,将十四个人重重甩飞了出去。
而这也不是“孩子的院子”游乐场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
事故发生前,有位妈妈带孩子玩过后评论称,景区安全措施严重不到位,自家孩子滑了该园区“最长的滑梯”:“下滑的速度快得吓人,我眼睁睁看着孩子连人带轮胎一起冲下了边缘棱角分明的滑道停止区……孩子满嘴血……”
2017年,“孩子的院子”开园第二天,观景云梯坍塌,3名游客受伤。
不少去过的网友反映:“设备老化”“安全不到位”“工作人员配备不足”。
除了滑梯,容易因冲击力导致受伤的还有近几年才兴起的网红项目——蹦床!
2019年12月1日,福建一名8岁的女童在蹦床时突然陷入昏迷,有下半身瘫痪的风险。
2017年,广东深圳一游乐园内,多名孩子在玩蹦床时, 其中一名两岁小孩在一次蹦起来后摔倒在蹦床上大哭起来,随后被父母送到医院就诊,诊断结果是手骨折。
2015年,成都一位妈妈带2岁半的女儿佳佳玩充气式蹦床,佳佳从下午4点玩到晚上8点,跳着跳着就趴在地上不动了。
妈妈以为是女儿玩累了,结果怎么叫女儿都不起来。妈妈一抱,感觉女儿左腿里面的骨头已经松动了,到医院后拍片显示:孩子左腿股骨干螺旋形骨折。跳了4小时蹦床,生生把自己的腿给跳断了!
不光是孩子,成年人玩蹦床也存在着很大的危险。
今年五月,江苏一90后女研究生到一家蹦床馆,体验“人体炸弹”的蹦床项目,却不幸被摔成“完全性截瘫”。
监控显示,女孩高高弹起后,头朝下猛地摔进了海洋球池内,当场动弹不得。
工作人员让她原地缓一缓,过了一会儿仍不见好转,她男朋友和现场工作人员将其抬出海洋球池,并拨打了120。

尽管及时手术,但仍被诊断为“完全性截瘫”,这意味着,她以后颈椎以下的身体将完全不能动,大小便功能都会丧失。

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大人,所有碰撞类的娱乐项目,如果经营者不规范经营、安保措施未做到位,都存在着极高的风险。
尤其是孩子,在玩耍时更缺乏自保意识,危险更是加倍,更需要家长在选择这类项目时谨慎再谨慎。
父母禁玩手机类
如:溺水、交通安全、
身处户外或公共空间
十一期间,无论选择带孩子去什么地方玩耍,都一定要注意,请勿在孩子未有其他亲属照看的情况下玩手机。
如果是选择带孩子游泳、泡温泉更要注意。近几年因为家长玩手机,造成孩子溺亡的新闻层出不穷。
妹妹的游泳圈翻了,掉到水下,四肢不停挣扎。在这期间旁边的哥哥尝试了好几次拿泳圈给妹妹,但没有成功。直到男童第三次向妈妈求助,粗心的妈妈才发现大事不妙,却为时已晚。
有时候危险离孩子只有几分钟,就在我们低头看微信的一个瞬间,接了一个电话的时间,可能就错过了最好的抢救时刻。
很多人以为孩子溺水时会大声喊叫,其实孩子溺水不用心观察的话,根本看不出来。
比如,一个孩子,在浅水区,周围一米之内全部是大人,但是有个孩子却在大人的眼皮底下溺亡了。

还有一位妈妈带着4岁的儿子去游泳中心游泳,孩子在水池里玩耍,没过多久,她发现孩子不见了踪影,最终溺水而亡。

除了防止孩子溺水,当带孩子出游或到公共场所时,家长更不能在孩子无人监管的时候玩手机。因为节假日是孩子走失的“高峰期”。
之前有一则寻子新闻,让人特别心酸:一名父亲苦苦寻子12年,好不容易找到了线索,却显示DNA结果不匹配。

每到节假日,景区里游客众多,人员流动大,是人贩子最好“下手”的时期,因此,格外需要家长们在带孩子出行时提高警惕。
不让孩子跑出自己看得见的地方,是最有效的防拐方法!
除了牢记“防拐防走失”指南,让孩子一直待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是最万无一失的方法。
图片上传中
出行小贴士
图片上传中
选择正规的游乐场所和传统项目
正规的场所,能保证在安全措施以及专业的工作人员陪护,风险相对较小。
一些小的场所,甚至都没有安全验收的自建游乐场所,千万不要玩。
玩的时候,一定要配备相应的安全装置,像是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绳以及护膝之类的,开始活动前要和工作人员反复检查和确认。
提前带孩子做好充足的准备和规划
去一个地方前,和孩子一起做好准备的工作:如准备好需要的药品,佩戴的口罩、消毒湿巾等物品,让孩子提前有安全意识。
有的项目会限制孩子的身高和年龄,以及一些特殊疾病不能玩的,千万不要以身涉险,拼运气。
避免扎堆防踩踏,不走野路不迷路
既不要跟风,去一些高密集地区,也不要为了躲开密集区,去一些偏僻的野路,可能导致迷路。
出去玩不一定非要看到梦想中的风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便已足够。
转自:首都教育 部分素材来源:家长帮 常青藤爸爸 爸妈营 喵姐早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