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孩子高烧,家长“自诊”?险些出事。

来源:花生教育
2021.03.23
阅读:724
疫情期间,大家都谨防生病。即便是生病了,也都想着“再等等”,“医院能不去就不去”。然而,有家长没把握好这个度,生病的孩子险些出事。



青岛的一名4岁男孩,有一天突然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父母认为孩子不小心“感冒”,也没太在意。于是,在“感冒”后的前3天时间里,父母在家自行给孩子服用退热药物,体温暂时退至正常后就以为没事了。

谁知,之后孩子体温再次升高,最高竟达到40.5℃。同时,出现阵发性连声咳、有痰不会咳出、剧烈咳嗽时伴呕吐等症状。这个时候,父母开始慌神了,但他们依然没去医院就诊。

经打听和网上查询,他们继续选择在家,并自行服用头孢地尼、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药物,但效果不好,孩子病情持续加重,甚至发热时口服退烧药也很难退至正常。最终,父母才前往青岛市妇儿医院就诊。

结果,医生发现孩子病情严重,已发展为双侧严重肺炎。按疫情防控规定,孩子在进行预约分诊和流行病学调查后就诊。医院发现患者已出现呼吸费力的症状,结合多项检查结果显示:孩子患有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排除新冠肺炎。结合病情,看诊医师立刻按规定将孩子收治入呼吸内科病房治疗。



呼吸科主治医师在麻醉师的协助下,精心操作查找病源,发现在孩子多个支气管分支处有大量黄白色粘痰附着,是孩子肺炎治疗效果欠佳的“罪魁祸首”。呼吸科团队马上给孩子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清除分泌物。揪出“罪魁祸首”后,孩子的病情明显好转。经过呼吸内科团队长达20天的精心治疗,近日,孩子已康复出院。

疫情期间,孩子生病,到底要不要去医院就诊?一起来听听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给出的建议。

问:小孩子冬春换季都容易咳嗽、流涕甚至发热,如何区分是感冒、流感,还是新冠肺炎?

首先,三者的致病原不同。感冒的常见致病病原体为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感冒并非传染病。而流行性感冒则是由流感病毒所致,如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二者系丙类传染病(按照乙类传染病管理)。“新冠肺炎”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我们称之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系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其次,发病时间不一致。感冒全年均可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流感虽然也全年均可发病,但发病高峰为每年的冬春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为2019年底冬季新近发病。

第三,三者的症状有所不同。感冒主要表现为流涕、鼻塞、打喷嚏,多无明显发热或仅有低、中度发热,发热一般持续1-2天,病程3天左右,肌肉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不明显。流感则常为高热,可伴寒战,头痛、肌肉疼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明显,发热多持续3-5天,病程一周左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轻重不一,轻者可不发病或仅有低热、干咳、畏寒等不适,少数病例可有鼻塞、流涕和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是通过病原学检测方被发现的,因此要求有流行病学史时,应主动上报,认真隔离。重症病例多在发病一周后逐渐加重,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进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损害等情况,甚至致死。

第四,三者的严重程度和易感人群不同。感冒可见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几乎不会引起并发症。流感也是全年龄段人群易感,但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主要见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1岁者住院率更高)、免疫抑制者、有慢性基础病的患者、≥65岁老年人、孕妇、肥胖者等,流感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导致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死因系并发症。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普遍易感,儿童和婴幼儿也有发病,老年人及有基础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严重者可以致死。

问:孩子发热,要不要去医院就诊?答案请见下图。



最后提示,疫情防控期间,虽然一部分的疫苗和一些慢性疾病可以适当推迟去医院,但如果孩子身体出现其他异常,该去就诊还是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