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俞敏洪:教授知识的是老师,但育人成长的一定是父母!

来源:花生教育
2021.03.22
阅读:312
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俞敏洪坚信,父母的素质决定孩子的一生。他曾表示,自己继承了父亲的宽厚,又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的父母成就了我。”



没有规矩的教育,影响孩子的成长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关原则和规矩方面做得并不好。

“有些父母把孩子保护得太好,现在很多的孩子被当成宠物养大,缺失规矩。”

无规矩,不成才。没有原则的父母,教育出没原则的孩子,并且伴随着失去的是孩子对他们的尊重。

孩子需要原则,这让他们的成长有了土壤。没原则的孩子会经常碰壁,安全感丧失,从而失去进取心。原则和规矩,必须基于正确的价值观,否则就会和大众形成对抗,被排斥。

“在确立原则和规矩后,必须给孩子留下放飞的空间。对于鸟来说,规矩不是把翅膀剪掉,而是指明飞行的方向。”



鼓励教育:应该有建设性的批判和处罚

现在很多中国家长倡导鼓励教育,是的,鼓励教育非常重要,但鼓励教育不能陷入误区。鼓励教育不是不惩罚,不批评孩子,而是带有建设性的批判,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害怕。

“国外是对过程进行鼓励,我们中国却是对结果进行鼓励。” 中外教育的不同鼓励方式,培养出了不一样的人才。

中国的中小学老师一般都表扬成绩排名前几名的学生,中等和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鼓励。事实上,如果一个学生从20分到40分进步是很大的,却很少得到表扬。

美国有一位黑人女教师,在贫民区的学校做老师,但是她的学生却纷纷进入了美国的名牌大学,大家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讲了一个故事,让很多人深受感动。

黑人女教师班上有一位学生, 二十道数学题只做对了两道,女教师给他加了2分,画了一个笑脸。学生找到老师,问老师是不是在污辱自己。女教师回答道:“当然不是污辱你,你做对了两道题,总比一道殾没有做好,我希望你下次做对四道题,这样我给你画两个笑脸。”



受到鼓励的这位后进生后来通过努力,成为了全班数学进步最快的学生,并考入了美国名校。

“鼓励教育最重要的使用是在孩子挫折和失败的时候。”鼓励教育不是掩盖孩子的缺点,而是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

较好的方式是对孩子所付出的努力——这是他们自己能够控制的因素——予以鼓励。

鼓励重在过程,是对孩子付出的努力给予承认,而表扬只认结果。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

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俞敏洪曾说:“如果从孩子出生到八岁,家长每天都跟孩子一起进行半小时的阅读,八岁以后,孩子今后的发展就不需要家长操心了。”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和犹太人是聪明的民族,但是中国人的阅读好习惯却慢慢丧失了。让他震撼的是,犹太人几乎每户人家都有2000本藏书,进门的屏风就放满了书。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重复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个性,个性成命运。





帮助孩子建立梦想

父母们应帮助孩子建立梦想,而不是强制兴趣。梦想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动力,是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对生命极限的超越,最高分数、名牌大学只是奋斗目标。

要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学习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

俞敏洪建议家长与孩子分享“有质量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时,对他们进行心情教育、性情教育,塑造他们健康快乐的个性、积极向上的态度、宽阔的胸怀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打开更为广阔的思想天空,让孩子获得自我心情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