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情绪稳定,对孩子有多重要?
最近,北京的一位年轻的妈妈因为琐事与丈夫发生争吵,一时情绪激动,竟打算从11楼窗户跳下去。孩子爸爸奋力拖拽。而年纪尚小的孩子只能无助地看着,嚎啕大叫着:“妈妈,妈妈!”所幸,当时民警踹开防盗门,将妈妈牢牢地拖拽回屋内,避免了一场悲剧发生。
妈妈的性命挽回了,可在孩子心中留下的深深伤痕该如何填补?新闻里,我们常常能看到有太多孩子成为“父母情绪买单者”。父母争吵,一气之下把孩子扔在商场、机场等地方,各自扬长而去的人并不少见。
这些父母之举或许过于极端。但生活中,因为工作压力、夫妻关系、家庭纠纷、孩子的学业压力,导致父母情绪失控,尤其是妈妈会将压力转嫁给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的举动比比皆是。
情绪稳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来源。
情绪失控的父母,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何种影响?
身为父母,该如何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心理解析
孩子出状况
或因父母情绪失控所致
特邀观察员:李艳莹(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
在幼儿园或者小学,我们经常会看到个别孩子情绪暴躁, 攻击性很强、不快乐。一般来说,这样孩子的父母关系都是很紧张的。
父母不稳定的情绪, 不仅会造成孩子性格缺陷, 更是引发心理障碍、 语言发育迟缓等现象的元凶。曾经在一次小学一年级语文观摩课上, 我听到一个孩子分享她的作品《家》,“我有一个家,有爸爸,有妈妈,还有我,这个听话的好娃娃。我爱爸爸, 我爱妈妈,……”孩子非常认真但却口吃地朗诵着, 此刻我身边的孩子的父母, 眼泪在慢慢流淌……课后的交谈让我了解到, 他们过去经常无论遇到大事小事都会争强好胜,不管不顾地吵架。在孩子一岁多时他们又大吵过一次。此后,他们发现正在牙牙学语的孩子忽然话少了,一讲话就很紧张,而且慢慢出现了明显口吃。在四处求医的过程中, 医生的回答令他们意想不到,却又后悔莫及。原来是父母任性和放纵的争吵对孩子心理发展、性格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引发了孩子的口吃。
目前很多研究都已证实,在低年龄孩子的语言发展过程中,父母突发性的激烈的争吵, 很可能会直接导致孩子的语言发育迟缓问题。幸运的是,因为这对父母在后面的几年中, 调整自己的行为,注意控制情绪,努力营造平和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不再有压力,她的口吃慢慢得到了矫正。
但并非每个被父母情绪造成心灵创伤的幼儿都会如此幸运!
父母情绪失控给孩子幼小心灵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但却常常是不被察觉和知晓的。因为孩子受创后哭闹或异常安静, 都可能会因为父母处于盛怒之下, 不被关注和发现;孩子因此出现的语言发育迟缓、性格缺陷、 心理障碍等问题的显现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很多年轻父母都不会把这些问题归因到自己的情绪控制之上。由于他们对孩子受到伤害浑然不知, 常常会使悲剧不断重演,让孩子心灵之伤雪上加霜。
两类家长注意及时“止怒”
特邀观察员:陈雪芬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党委副书记、 德育副校长)
愤怒源于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屡次受阻, 而愤怒的程度取决于你对阻碍实现目标的障碍物的认知清晰程度。换句话说,就是对为什么需求、 目标无法实现的原因了解得越清楚,你就越愤怒。因此, 在孩子出现问题没有达到要求时,父母可以“难得糊涂”一下,别那么较真, 气性也就不会那么大了。
有两类家长尤其要注意及时“止怒”。
一类是平时特别能忍, 但怨恨和委屈积累到很高的程度时瞬间爆发的家长,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蔫人出豹子”。这样的家长平时要善于找人倾诉, 倒倒苦水,把积累的怒气一点点放出。
还有一类家长是那种先天神经传导速度就非常快的,遇到生气的事就怒不可遏,随时爆发的。这两类家长只用一招就可以轻松制怒。根据激情来得快去得快的特点,只要你面临“欲爆发”情景,闭上眼睛做十次深呼吸,再转过身去暂时离开, 气已经消了一大半了。还可以找个毛绒玩具狠狠地敲打一番出出气。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我的情绪不能憋着啊, 我得宣泄啊。”宣泄可以, 但不能以伤害他人为前提。有句话叫做“我们总是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如果遇不顺心事就要宣泄甚至发泄一番,你可能过瘾了,但你的负面情绪全都转嫁到家人那了。他们如果没有宣泄情绪的出口, 就只好伤害自己了,进而也就反噬到你的身上了。
支招
做好表率
寻求解决消极情绪的根本之道
特邀观察员:张旭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编审)
社会发展加速, 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让现代人焦虑感加重,消极情绪常常不期而至。
当下而言, 孩子容易成为迁怒的对象给其带来心理和人身伤害。心理学上有个“踢猫效应”:人的坏情绪如果不加控制, 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 最后受伤害的是最弱小最无辜的个体。在家庭中,往往就是孩子,因为他无力反抗。其实,父母迁怒于孩子不就是恃强凌弱吗?
情绪是人的正常反应,也必须得到释放。消极情绪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愿望没有达成或需要没得到满足,而冲动和逃避都是无效的应对方式,唯有冷静之后你才可能聚焦问题的解决,思考自己的目标是否合理可行、能否考虑替代的选择和寻求各方社会支持等。这是解决消极情绪的根本之道。
然而,知易行难,否则拿破仑也不会说“能控制好情绪的人, 比能拿下一座城的将军更伟大”。情绪的具体表现取决于你身处的环境,因此, 改变环境是最直接的方法。例如,命令自己在气头上时离开现场,去健身、看书看电影、逛商场,或做点别的事情;如果不能离开家,卫生间或别的房间是撤离的去处。等冷静之后, 你再采取解决措施。此时你的做法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当有坏情绪时,可以这样调节处理。
如果因为偶尔情绪失控伤害了孩子, 父母一定要在事后及时给孩子道歉, 说明原因,给他一个拥抱,表达你不变的爱。
放下执念
控制情绪是父母的必修课
特邀观察员:
刘秀华(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心理教师)
父母情绪稳定, 家庭和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的来源, 更是他们人格健全、生活幸福的基础。特别是孩子年幼时,他的自我意识还不成熟, 父母就是他的世界,孩子就是从父母的眼中看见自己的样子。很多现实的案例都显示:如果父母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些过于极端的反应,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创伤,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很可能会形成一些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会发展为人格障碍和精神性问题。
爱孩子,就要给他一个健康温暖的童年。作为成年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当然,控制情绪不代表我们没有情绪,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借助内心语言提醒自己,如“冲动是魔鬼”“要冷静”“发火不解决问题”等,帮助自己缓解激情。还可以通过倾诉、运动、认知调节、转移注意力、暂停等等的方式,让自己的情绪在可控的范围内。
如果经常发脾气,就要反思: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对自己、对孩子、对他人、对环境是否有过高的期待和理想化的要求。比如,孩子必须听我的、必须学习好、 必须及时主动完成作业、必须比邻居的孩子强。我们要学会摈弃头脑中这些“必须”执念。不合理信念或不现实的期待, 有时是很难实现的, 反过来因为实现不了又会让我们体验到深深的焦虑、 不安和恐惧。如果能够觉察并分析自己焦虑背后的欲望和渴求,我们的心态就会平和很多。
家庭教育是艺术,更是父母心胸与智慧的修行。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更是弥足珍贵的, 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生命比一切都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父母的必修课,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文字整理:王小艾
编辑:现教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