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达人是如何养成的?专家:先培养孩子对未知的好奇心
近日,第3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第29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金银牌、202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银牌名单相继出炉,引发家长热议和关注。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走高中五项学科竞赛之路?
竞赛生的成长历程和学习经验,有何可借鉴之处?
学校的培养模式和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又能带来何种启示?
现代教育报记者多方走访
老师变综合性教练
不久前公布的第34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一等奖学生名单中, 北京广渠门中学三名学生榜上有名。作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学校多年来承担着北京市翱翔计划、北京市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任务。广渠门中学通过丰富的校园科技活动,面向初一、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教育。初三年级到高三年级,通过选修课和社团,支持那些有志趣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开展深入学习。在师资方面,学校近年来引入了多位毕业于知名高校的博士教师,同时与高校合作,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学校拔尖人才的培养。
今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北京代表队30人,人大附中占了21人;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北京市代表队一共14人,人大附中9人。 人大附中物理老师、国际级金牌竞赛教练赵子龙在采访中表示,“学习竞赛是一定要跟着学校,有一个好的团队非常重要。人大附中的领导对学科竞赛一直非常支持,我觉得这是学校在学科竞赛上领先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他认为高水平、有经验的学科教练也非常重要的。学科竞赛是奥林匹克竞技的一种,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生而是参赛选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师而是关注选手业务、生活方方面面的教练。学科教练不但要引领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甚至关注孩子心理、家庭问题等各个方面。
之前有学生在南开大学进行封闭式训练,赵子龙就和家长每周末轮流去探望孩子们,给他们学习、生活和精神上的鼓励,最终学生均入选国家队并获得国际金牌。
“老师是指挥者,是规划者,是组织者。我们虽然可能有些知识上已经超过老师了,但是还是需要老师引导大家去学习,或者安排要查阅的书籍、论文文献。”来自 人大附中的第50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的金奖得主孙向恺,对母校和老师充满感激之情。

激发学生的兴趣
家长的支持是后盾
北京十二中竞赛训练中心主任、生物奥赛主教练李俊峰有多年带队经验。在他看来,参加竞赛的孩子都具有学习能力强、学习目标明确,并且对该学科有兴趣的共同点。“如果只是为了考学,或者比较功利的想法,才来学习竞赛,不会走得太远。”要想在竞赛这条路上走得更远,首先孩子要有兴趣,还要有毅力,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也是少不了的。李俊峰建议家长, 要把眼光放长远些,关注孩子的后续发展更重要。学校更要搭建平台,给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对于许多家长和学生比较关心的平衡竞赛和课内学习的问题,李俊峰认为,竞赛要回归理性。参与竞赛应该是在能够完成课内学业的前提下进行。两者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冲突。想参加竞赛的学生,要提高上课听讲和学习的效率,利用课余、周末时间学习竞赛。
北京十二中高三学生、全国第29届中学生生物学竞赛金牌获得者刘云认为,学习生物竞赛更像一种放松。初中学习种子时,课本上提到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有胚乳,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是没有胚乳的。这让他觉得很有意思,主动去了解到很多课外知识。今年的新冠疫情是一次考验,也是一个机遇,使得生物医学更加蓬勃发展,从而也坚定了刘云继续走生物科研的这条路。
竞赛之路激发了学生对学科的热爱。作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理论第一、总分第一双料冠军,孙向恺在很多学子心中是大神一般的存在。但他的竞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第33届的物理竞赛复赛中,孙向恺以0.2分之差与省队失之交臂。还有一次,因为在考场上极度紧张,最后全国决赛成绩仅为第81名。经过两次失利,让他深刻意识到:“良好的心态真的太重要了,有时种种不可控因素就足以改变一个人的道路。”但孙向恺坚持下来了,“一方面兴趣是巨大的驱动,因为我对物理感兴趣,遇到什么困难不会放弃;另一方面,老师教我们把基础夯实,把基础概念理解透彻了,遇到复杂的问题才能举一反三,迎刃而解,学习的困难就不大。”
孙向恺的成绩也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从小,父母就带他参加各种科学相关活动,引导他阅读大量物理课外书。“有一次,向恺在家做实验,让我帮举一个实验工具,足足举了半个小时。”孙向恺的爸爸回忆道。父母不一定对知识特别精通,但一定是全力支持孩子去探究。

竞赛的意义不止是获奖
重在发展孩子素养
每年在竞赛中收获奖牌的孩子,仅仅是参加竞赛课程中的一小部分,从一开始学习竞赛课程、参加竞赛课程培训和考试,我们就该保有一个“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心态。 教育部课程中心高中生物学教研(北京)基地常务负责人乔文军建议家长对竞赛持这种心态。
作为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评价专家,乔文军分析道:“稍加比较就会发现,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学科,与强基计划学科方向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重点学科方向有明显的一致性。这体现出中学课程和高校课程在共同探索高校招生和培养方案,有利于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他表示,北京、山东等高中课改实验区“新高考”,也就是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与全国竞赛和国际奥赛(IBO)的试题都具有非常一致的考查方向。
“试题都表现为对非连续文本的图文信息获取、对真实科研资料分析的鲜明特点,这也是今年北京赛区选手成绩表现优异的原因之一。这样的评价体系在以素养为导向的基本目标上趋于一致,这对于广大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都极具裨益。”无论是学校必修课程,还是在课余选修课程中,师生和家长都要注重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信息获取能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促进中学生发展科学素养,在助推中学生终生学习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广渠门中学校长李志伟认为,人们应当从理性的视角来正确看待“学科竞赛”。“学科竞赛虽然是分科开展,但无论是哪一学科的竞赛都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素养。参与学科竞赛的目的,不在于走上赛场夺奖,而在于打牢基础,在于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对成长的深度建设。从这个角度看,所有学生在学习生涯中都应当对学科竞赛有所涉猎,随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展分层学习。”她认为,参与学科竞赛是孩子的“自我发现过程”,建议家长遵循顺其自然、静待花开的教育理念,给予孩子引导和支持。
专家观点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是家庭教育的要点
乔文军[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生物学教研员,教育部课程中心高中生物学教研(北京)基地常务负责人]:
家长不要仅关注孩子是否具备“竞赛”的特质,而应该关注孩子身上应具备的终生学习的特质———对未知充满持续的好奇心。这样的孩子对某一领域能够保持专注,能够表现出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具备对文献和专著的沉浸式的阅读习惯,未来他们的学习能力一定不会差。

青少年时期要多参与各种活动
张文增(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竞赛,但不适合搞竞赛的孩子也有必要去了解竞赛的一些基本内容。对于竞赛不必认为是天才才行,也不必认为只有参加竞赛才应该学习竞赛的内容。竞赛中的一些题目和解题思路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是可以给更多的孩子推广了解和学习的。
思维是能够在很多方面触类旁通的,重点地表现在语言、逻辑、想象力以及数学等多个方面。听见、看见、说到、做到和想到等对于人的智力开发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很有必要抓住个人能力的提升而系统性地培养,参与各种活动,提升个人能力。竞赛的体验给学生的冲击力相当的大,对被淘汰的学生的打击也大。不能错误地把竞赛成绩和获奖变成了唯一重要的目标,忘却了参与更重要。
那些竞赛中能够参与并长期跟跑的选手,无论是否获奖,都能对课内学习有很大促进,同时也能够增强自信心,未来他们会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耐力。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走高中五项学科竞赛之路?
竞赛生的成长历程和学习经验,有何可借鉴之处?
学校的培养模式和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又能带来何种启示?
现代教育报记者多方走访
邀请专家、教练及部分家长进行深度解读
老师变综合性教练
不久前公布的第34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一等奖学生名单中, 北京广渠门中学三名学生榜上有名。作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学校多年来承担着北京市翱翔计划、北京市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任务。广渠门中学通过丰富的校园科技活动,面向初一、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教育。初三年级到高三年级,通过选修课和社团,支持那些有志趣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开展深入学习。在师资方面,学校近年来引入了多位毕业于知名高校的博士教师,同时与高校合作,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学校拔尖人才的培养。
今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北京代表队30人,人大附中占了21人;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北京市代表队一共14人,人大附中9人。 人大附中物理老师、国际级金牌竞赛教练赵子龙在采访中表示,“学习竞赛是一定要跟着学校,有一个好的团队非常重要。人大附中的领导对学科竞赛一直非常支持,我觉得这是学校在学科竞赛上领先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他认为高水平、有经验的学科教练也非常重要的。学科竞赛是奥林匹克竞技的一种,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生而是参赛选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师而是关注选手业务、生活方方面面的教练。学科教练不但要引领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甚至关注孩子心理、家庭问题等各个方面。
之前有学生在南开大学进行封闭式训练,赵子龙就和家长每周末轮流去探望孩子们,给他们学习、生活和精神上的鼓励,最终学生均入选国家队并获得国际金牌。
“老师是指挥者,是规划者,是组织者。我们虽然可能有些知识上已经超过老师了,但是还是需要老师引导大家去学习,或者安排要查阅的书籍、论文文献。”来自 人大附中的第50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的金奖得主孙向恺,对母校和老师充满感激之情。

激发学生的兴趣
家长的支持是后盾
北京十二中竞赛训练中心主任、生物奥赛主教练李俊峰有多年带队经验。在他看来,参加竞赛的孩子都具有学习能力强、学习目标明确,并且对该学科有兴趣的共同点。“如果只是为了考学,或者比较功利的想法,才来学习竞赛,不会走得太远。”要想在竞赛这条路上走得更远,首先孩子要有兴趣,还要有毅力,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也是少不了的。李俊峰建议家长, 要把眼光放长远些,关注孩子的后续发展更重要。学校更要搭建平台,给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对于许多家长和学生比较关心的平衡竞赛和课内学习的问题,李俊峰认为,竞赛要回归理性。参与竞赛应该是在能够完成课内学业的前提下进行。两者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冲突。想参加竞赛的学生,要提高上课听讲和学习的效率,利用课余、周末时间学习竞赛。
北京十二中高三学生、全国第29届中学生生物学竞赛金牌获得者刘云认为,学习生物竞赛更像一种放松。初中学习种子时,课本上提到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有胚乳,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是没有胚乳的。这让他觉得很有意思,主动去了解到很多课外知识。今年的新冠疫情是一次考验,也是一个机遇,使得生物医学更加蓬勃发展,从而也坚定了刘云继续走生物科研的这条路。
竞赛之路激发了学生对学科的热爱。作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理论第一、总分第一双料冠军,孙向恺在很多学子心中是大神一般的存在。但他的竞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第33届的物理竞赛复赛中,孙向恺以0.2分之差与省队失之交臂。还有一次,因为在考场上极度紧张,最后全国决赛成绩仅为第81名。经过两次失利,让他深刻意识到:“良好的心态真的太重要了,有时种种不可控因素就足以改变一个人的道路。”但孙向恺坚持下来了,“一方面兴趣是巨大的驱动,因为我对物理感兴趣,遇到什么困难不会放弃;另一方面,老师教我们把基础夯实,把基础概念理解透彻了,遇到复杂的问题才能举一反三,迎刃而解,学习的困难就不大。”
孙向恺的成绩也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从小,父母就带他参加各种科学相关活动,引导他阅读大量物理课外书。“有一次,向恺在家做实验,让我帮举一个实验工具,足足举了半个小时。”孙向恺的爸爸回忆道。父母不一定对知识特别精通,但一定是全力支持孩子去探究。

竞赛的意义不止是获奖
重在发展孩子素养
每年在竞赛中收获奖牌的孩子,仅仅是参加竞赛课程中的一小部分,从一开始学习竞赛课程、参加竞赛课程培训和考试,我们就该保有一个“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心态。 教育部课程中心高中生物学教研(北京)基地常务负责人乔文军建议家长对竞赛持这种心态。
作为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评价专家,乔文军分析道:“稍加比较就会发现,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学科,与强基计划学科方向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重点学科方向有明显的一致性。这体现出中学课程和高校课程在共同探索高校招生和培养方案,有利于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他表示,北京、山东等高中课改实验区“新高考”,也就是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与全国竞赛和国际奥赛(IBO)的试题都具有非常一致的考查方向。
“试题都表现为对非连续文本的图文信息获取、对真实科研资料分析的鲜明特点,这也是今年北京赛区选手成绩表现优异的原因之一。这样的评价体系在以素养为导向的基本目标上趋于一致,这对于广大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都极具裨益。”无论是学校必修课程,还是在课余选修课程中,师生和家长都要注重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信息获取能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促进中学生发展科学素养,在助推中学生终生学习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广渠门中学校长李志伟认为,人们应当从理性的视角来正确看待“学科竞赛”。“学科竞赛虽然是分科开展,但无论是哪一学科的竞赛都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素养。参与学科竞赛的目的,不在于走上赛场夺奖,而在于打牢基础,在于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对成长的深度建设。从这个角度看,所有学生在学习生涯中都应当对学科竞赛有所涉猎,随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展分层学习。”她认为,参与学科竞赛是孩子的“自我发现过程”,建议家长遵循顺其自然、静待花开的教育理念,给予孩子引导和支持。
专家观点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是家庭教育的要点
乔文军[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生物学教研员,教育部课程中心高中生物学教研(北京)基地常务负责人]:
家长不要仅关注孩子是否具备“竞赛”的特质,而应该关注孩子身上应具备的终生学习的特质———对未知充满持续的好奇心。这样的孩子对某一领域能够保持专注,能够表现出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具备对文献和专著的沉浸式的阅读习惯,未来他们的学习能力一定不会差。

青少年时期要多参与各种活动
张文增(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竞赛,但不适合搞竞赛的孩子也有必要去了解竞赛的一些基本内容。对于竞赛不必认为是天才才行,也不必认为只有参加竞赛才应该学习竞赛的内容。竞赛中的一些题目和解题思路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是可以给更多的孩子推广了解和学习的。
思维是能够在很多方面触类旁通的,重点地表现在语言、逻辑、想象力以及数学等多个方面。听见、看见、说到、做到和想到等对于人的智力开发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很有必要抓住个人能力的提升而系统性地培养,参与各种活动,提升个人能力。竞赛的体验给学生的冲击力相当的大,对被淘汰的学生的打击也大。不能错误地把竞赛成绩和获奖变成了唯一重要的目标,忘却了参与更重要。
那些竞赛中能够参与并长期跟跑的选手,无论是否获奖,都能对课内学习有很大促进,同时也能够增强自信心,未来他们会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