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小豆包”初入小学不适应怎么办?专家:养成好习惯、树立规则意识是第一课

来源:现代教育报
2021.03.22
阅读:350
本周,北京市52万小学生开学,许多“小豆包”将告别幼儿园,初次步入小学校园,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开启人生中又一段快乐旅程。很多父母在欣喜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担心: 孩子能融入到新集体中吗?孩子的学业成绩会怎样呢?疫情之下,戴口罩上学能适应吗?其实,小豆包的适应能力极强。家长首先要进行自我减压,把担忧放在心底,多和老师沟通,助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开学新观察

小豆包适应能力强 家校合作树规矩

“妈妈,我好喜欢学校啊。今天还能再去学校看看吗?”结束了8月29、30日为期两天的入学教育,北京育才学校一年级的翟英迪就对学校产生了满满依恋。居家休息的第三天,他还让妈妈带着去学校附近转了转。育才学校在一年级开学之前,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沟通工作,老师通过电话、微信沟通提前了解孩子的喜好、特点、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疫情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学校还编制了《一年级学生一日常规五阶段十环节二十部曲流程》,下发给家长。

这让翟英迪的妈妈很感动,感慨学校的用心。她表示,尽管有点担心孩子不能快速适应小学生活,但相信孩子的成长也需要一个过程,更相信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特征,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李淑新校长进行了专业分享: “生理发展方面,孩子的骨骼坚固性差,可塑性强,富有弹性,易于弯曲变形和损伤。由于5至6岁是脑发育显著加速期,因此,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更容易兴奋。”

在心理发展方面,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还需要提高;还不能正确领会愤怒、恐惧等神情,对情感领会和理解不够完善,在情感的表达上常出现模仿成人的现象;在外力的驱动下,他们能够逐渐确立简单的行动目标;智力和特殊能力可得到多样化的发展;行为约束能力还比较弱。

所以, 适应规则、遵守规则成为了小豆包面临的挑战。李淑新校长建议, 作为一年级的老师和家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家校密切协作,帮助孩子把这些规则立起来,并引导他们逐渐成为守规则的人。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实验学校小豆包苗苗的妈妈,开学前几个月就在担心,害怕孩子因为自我意识太强而被劝退。入学教育第一天结束后,她赶紧和班主任老师进行了沟通。她发现班主任英老师非常了解孩子,在很短的接触中发现了孩子的优点,并予以肯定;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也能从正面进行引导和管教。“在短短三天内,通过规则的学习,孩子在学校表现进步神速,我之前的担心缓解了一大半。”接下来的一周,学校还会持续进行“童蒙养正”的规则教育,她相信孩子能在情绪管理和行为规范上做得越来越好。

北京市各小学开展的入学教育,由来已久。在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入学季课程已经持续近十年,开学前集中两天时间进行,后续会用一个学期时间跟进。包括熟悉校园的每个角落,认识老师和同学,懂得基本的校园生活规则,比如怎样就餐、如厕、打水,怎样整理小书包及其学习用具等。学校会留存大量音像资料,制作视频及电子相册,作为六年后送给孩子们的毕业礼物之一。

专家支招

帮助孩子做好角色转变

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

张文凤(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校长,北京市特级校长):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做好角色的转变。孩子步入校门就是他们社会化的开始,他们要开始熟悉公共礼仪,学会与人交往,树立责任意识,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家长要协助教师帮助孩子做好角色的转换。比如要叫他的大名,不再叫昵称;给孩子讲一讲他的名字的来历,知道家人对他寄予的期望;安排好生活的新节奏,每天晚上要有亲子共处时间,9点前熄灯睡觉等。

其次,教育孩子珍爱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新冠肺炎来袭,让我们更加感到生命的可贵,要告知孩子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自己做好防护,积极锻炼,认真学习,好好吃饭。密闭空间一定要佩戴口罩,到室外就可以摘掉口罩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学校里老师都会提示孩子,让孩子要以乐观的心态、以平常心来应对新冠肺炎期间的防护,慢慢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后,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做好开始,事半功倍,好习惯会跟随孩子一生。比如,写漂亮字、说流利话;当日事当日毕;做任何事仔细、认真;和伙伴和睦相处;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诉求等。

专家支招

信任老师 助力孩子结交新朋友

冯宝红(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除了要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培养孩子良好的纪律意识。很多孩子刚上学时,在课上不到十分钟就开始做小动作或讲话,玩手里的物品。家长要在这方面对孩子进行训练,可通过让孩子安静地画画、阅读、听故事等加以训练,可以从10分钟开始,一点点延长。另外,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不随意插嘴,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这些好习惯对孩子的课堂学习都会有很大帮助。

鼓励结交新朋友,学会合作。家长要鼓励帮助孩子在上学后,结交新的朋友,建立新的友谊,享受集体的生活。如在报到的第一天,让孩子把周围同学的名字记住,然后慢慢地把其他同学的名字记住,并主动邀请同学一起玩。

信任老师,加强家校沟通。家长们还应该注意,要信任老师,一定要在孩子面前给老师树立威信。自古就有一句名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孩子只有喜欢他的老师,才能最大程度地喜欢这个老师所任教的学科。当家长对老师的工作感到不理解或有不同的看法时,一定要找老师沟通、交流,从而达成共识。

家长经验

开学第一步:正确认知自家娃

何文洁(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作为一名过来的家长,回首小学一年级什么最重要,是知识还是学习方法?是习惯还是学习态度?我认为,家长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最重要。

当全班几十名孩子突然放在一起,他们性格迥然相异,习惯千差万别,知识积淀各不相同,差距必然存在。当然,导致这个差距的肯定也不是疫情期间的幼小衔接班的缺失,而是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家庭教育的叠加效应。

通过差距,正确认知自家孩子过去几年的成长缺失。如果没有找到导致差距的原因而全盘学习专家的建议,显然不可取。例如,有的孩子需要家长陪着才能写作业,有的已经能主动完成作业了。家长就容易徘徊于孩子写作业该“管”还是“放”上。其实,标准在你孩子身上。能主动完成作业的孩子也是家长长期陪伴、训练、信任、放手的结果。通过认知,及时调整家庭的教育供给。从幼儿园的玩,到小学的知识学习,肯定需要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习。曾经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班,哪些该留,哪些该减,也需要家长做一次审慎的调整。

家长经验

给新一年级家长的“三个不”建议

崔姜薇(中国经济出版社教育分社社长):作为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家长,很高兴能将一些体会分享出来。

第一个“不”——创建秩序不忙乱。新一年级家长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家庭中创建一个全新的“小学生学习生活秩序”。时间方面,帮助孩子规划好上学日和双休日做作业的时间段、上课外班的安排,以及玩耍的时间。空间方面,尽量给孩子规划一个学习和读书的独立空间,并规划好各类课本、文具的收纳空间。

第二个“不”——常常谈心不懒惰。孩子进入新学校,接触新老师新同学,肯定需要一个心理适应过程。作为新一年级家长,要沉下心来,主动与孩子谈谈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以便及时地了解孩子的状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第三个“不”——静待花开不焦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闪光点。刚上小学,肯定有的学得快,有的学得慢。家长首先要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尽可能准确地认识到自己孩子的特点,并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做出个性化的引导。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予以表扬,发现孩子有欠缺的地方不要轻易着急发怒,多给孩子几次机会,用耐心支持孩子,无条件地相信孩子,给孩子的心中播下自信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