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疫情与青春期孩子,哪个更可怕



疫情期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居家相处时间变得多起来。原本是增进情感的机会,却成了亲子矛盾爆发的高峰期。特别是家有13、14岁青春期孩子,父母感觉应对乏力,矛盾频发。

有的家长表示孩子14岁前后反差太大。“只要我们张嘴了,就是错。问他作业还有多少,都能发飙。只能是哄着他,被怼了也得忍着,没处讲理。14岁前后,反差太大,感觉孩子被换了个内核!”

有的家长头疼孩子特别不服管教,父母说啥都是“不乐意”“不同意”。比如,如玩游戏时间太长,提示缩短时间不高兴;体重有点胖,要加强锻炼,他不愿意;让孩子做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他还是不愿意;孩子说有自己想法,说可以自律,可是玩起游戏来就都忘记了!“其实,他们内心也是想读好书的。但是确实不自律又畏难。”

孩子们想自我管理

却常处于失控状态

他们厌烦父母说教

却用更激烈的方式反对父母

像只刺猬,浑身是刺

像个地雷,一点就炸

说不得、惹不起

14岁的这道坎

父母和孩子应该如何迈过

心理解析

父母要修炼“共情”能力



董丽燕(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14岁的孩子来到了青春正盛的青春期中期,就像是仲春雨后的草长莺飞,他们的智力、身体都处于突飞猛进的“疯长”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现实中,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成人意识,但却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不稳定的情绪,看问题容易偏激片面;有强烈的自尊意识,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反感父母像过去对待小孩子一样对待自己;为了抵抗父母的管制,建立起自我防御机制以保护自己免受父母的支配;通过指东打西等积极抵抗或沉默寡言等消极的抵抗,表达自己的自主意识和权利。

面对这样成人意识已经觉醒的“半成年”或“盼成年”孩子,家长如果仍然延用对待儿童用的种种“管教”方法,一定会遇到激烈的抵制;再用我说你听、老生常谈的“讲道理”,也会遭到孩子的逆反,大道理谁不懂?

青春期是个体寻求建立自己在社会中位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同伴和家庭生活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与同伴和父母的良好的互动,会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在家庭、在群体中的位置,获得应有的自尊和尊重,获得爱与归属感,同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首先需要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尊重。家长所有让孩子反感的提醒、督促、管教,都源于“怕”,怕孩子完不成作业;而“怕”又源于不信任,不相信他可以管理好自己。良好的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实践中养成。

要给孩子机会自我管理,不怕“一城一池”的得失。即便想要提醒,也可以事先征求他的意见:“需要我提醒吗?”面对出现的问题,可以像对待成年人那样,首先听听他的想法,“对待……你是怎么看的?你是怎么想的?”即便双方观点、结论不同,也不必急于让他认同你的观点,可以先肯定他的想法的合理之处,继续探讨其他途径,最终双方趋于一致,或求大同存小异。

青春期的孩子情感丰富而敏感,很多时候,他们更希望父母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动不动就拿“对”“错”来判定他们。这就要求父母要修炼自己的“共情”能力。比如“我get 到你最近比较烦躁,想通过游戏减减压,愿意和我聊聊吗?”而不是“怎么天天就知道玩游戏!成绩又掉下来了你知道吗?”如果真的孩子愿意和你聊,也要围绕孩子的“感受”,了解他内心的真正“需要”,找到解决办法或满足需要的方法,而不是去判定“对错”、直接提要求。

这样良性的互动,不仅仅解决了当下的问题,也让孩子学会了采取正确的方式,与他人沟通,真正成长起来。

专家支招

融洽的亲子关系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段鑫星(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心理学博士):《与青春期和解》一书作者指出,青春期比预想来得更早些,十四岁处于青春期的中期,其超高的荷尔蒙(身体发育的峰值),身体的发育推动着情绪与情感的变化,因此就会给家长“换了一个人”的错觉,男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比女孩子更加明显。家庭要如何做?

一是接纳孩子的当下,不要“硬碰硬”。孩子溢出的荷尔蒙催生着各种意想不到的情绪,那个乖孩子变成怪娃娃,这很正常,家长要面对与迎接孩子的长大,接纳孩子的个性与当下。

二是做到“不求不应,有求必应”,杜绝“有求不应,不求乱应”。这十六字虽然简单,但做到并不容易。比如家长习惯了管束孩子的行为,对于十四岁的孩子,家长要给孩子一些自由与自主的空间。当孩子遇到“被求爱”等问题时,与孩子共同探讨,家长要慢慢向后退,给孩子自主处理生活与学习中困难的机会,不能越殂代疱。

三是“不激惹、不指责、不训斥”。这个年龄的孩子受荷尔蒙的催动,非常容易冲动比如滋事、离家出走、问题行为等,不激惹是底线原则;十四岁的荒蛮的身体里住着敏感而且脆弱的自尊心,因此家长的指责与训斥也会激化孩子的逆反。

四是“少讲道理多谈感受。”经常讲道理的家长往往得不到孩子的认可,因为道理往往是最无用的,家长可以分享一些生活感受,特别是学习用孩子习得的语言表达感受。“少批评多鼓励”,让孩子享受自我效能感,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永远看到的是孩子缺失的一角。

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关系是第一位的,与十四岁的孩子关系融洽,是解决冲突的重要策略。

专家支招

多跟孩子聊聊小伙伴



刘宏森(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青年学报》主编):从进入幼儿园起,甚至从进入托儿所起,孩子就先后进入不同的同辈群体之中,开启了逐步远离父母前辈视野的历程。在同辈群体中,孩子们感受着来自不同家庭和环境的新信息、思想、情感、价值、理念等的交互影响;在同辈群体中,孩子们相互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游戏、新的技能、新的时尚。 孩子们从小伙伴那里学到的东西,越来越超过从父母前辈那里学到的东西

随着年龄、年级的增加,到了14岁前后,一般就是所谓的“青春期”,孩子和小伙伴们呆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而和父母前辈在一起的时间则相对减少。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同辈群体、小伙伴,事实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要求,使孩子们与父母前辈共处的时间异乎寻常地多,而和小伙伴在一起的时间却极少,甚至为零。这就直接打破了他们与小伙伴朝夕相处的习惯。虽然可以网上联系,但积攒了很多天的话没机会跟小伙伴当面说,新学到的技能无法直接在小伙伴面前展示,这就难免让他们郁闷不已、焦躁不宁。而身边的父母前辈对他们说的话,孩子们闭着眼睛都知道,往往是一些他们不太爱听,或者耳朵已经听出老茧的内容,诸如做作业、别磨叽、要锻炼、须自律之类。

要想不被刺,不被炸,那就多跟孩子聊聊他的小伙伴们吧。孩子惦记着小伙伴们。跟孩子聊聊小伙伴们,父母前辈和孩子就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小伙伴们互为背景,跟孩子聊聊小伙伴们,父母前辈也可以拓宽间接了解孩子的途径。间接,显然不容易被刺,不容易被炸!

策划:王小艾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现教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