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口佛系,面对孩子却管不住自己的情绪……

近期的一则新闻,让人啼笑皆非。上海的一位爸爸,深夜把孩子扔到火车站乞讨。因为孩子经常不写作业,这位爸爸经常接到老师投诉,最终导致爸爸情绪失控,把孩子扔到火车站消气。
这位爸爸过于极端。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情绪失控几乎是常态。
受不了孩子不听话,怼怼怼,怼不动时,最后父母吼起来;见不得孩子不好好写作业,盯盯盯,盯不动时,最后父母吼起来;看不得孩子做事太磨蹭,催催催,催不动时,最后父母吼起来;忍不了自己家孩子太佛系,指望他能向别人家孩子学习,劝劝劝,劝不动,最后父母吼起来……
据调查,新一代的父母接触到更多的育儿理念,也更善于学习。为了孩子,父母愿意掏心掏肺,生活中却常常跟孩子剑拔弩张。
为何学习了这么多
父母在面对孩子时
却还是这么容易情绪失控?
当下父母的一颗玻璃心
该如何安置?
分清理想与现实中的孩子和自己
钟亚利(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失去控制的现象,确实在不少家长身上存在,而且出现在陪伴或辅导孩子学习时候居多。排除家长生活中的其他影响,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家长心中有一个理想的孩子的样子,当现实的孩子并不是理想的样子时,父母就无法接纳。在孩子面前,父母的眉头紧锁容易让孩子自我否定,父母越是暴跳如雷孩子越是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孩子本能地竖起一道心理屏障,亲子之间交流的接收系统就容易被关闭。很多家长深深懂得这些道理,但是应然的自己和实然的自己也是完全两回事,于是懊恼自己的行为,更加重了焦虑的情绪。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室,家长是陪伴孩子最早、最久的老师。对于处在懵懂阶段的小学生,家长角色尤其重要。只有父母保持晴朗的心情,孩子的生活才有阳光和希望。教育孩子的确是一个苦差事, 为人父母不仅需要做好心理建设,还要不断地进行能力建设。
给孩子做个身心健康的榜样,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家庭氛围,无疑是为孩子涂好人生幸福的底色。为人父母要让自己具有内在的力量,不惧生活艰难,积极疗愈和安抚自己,才能够有力量去帮助成长中的孩子。输出最恰当爱的方式,用爱的力量引领孩子拥有更加完善的品格,更敏锐而健全的心灵。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所有家长,在承受为人父母种种艰难之时,用慈爱和友善对待自己。
以宽容乐观的态度
养育孩子
孙冬君(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心理教师):教育不是速成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教育人不是容易的事情,父母一定抱着宽容、进取、反思、乐观的态度养育孩子,否则欲速则不达。
当下父母情绪失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焦虑、郁闷、失去权威地位而失控。
首先, 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导致焦虑。期望孩子能向自己设想的方向发展,本质是操控孩子。如果父母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看成自己的附属或另一个自己,而把他们看成是一个有个性、有主见、有主张的人,那么父母就会放下操控孩子的想法。
其次, 父母担心孩子未来,心存郁闷。忧虑将来孩子过得不好,想纠正孩子,孩子又不听,感觉焦虑郁闷。孩子的未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成长的环境是否安全,孩子成长过程是否得到足够的回应,是否具备健全独立的人格。父母养育方式是在培养孩子中逐渐形成和建立的。
父母想改变孩子就应该动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吼孩子打骂孩子,一开始会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孩子要么顺从心生怨恨、要么对立反抗情绪严重,孩子长大了家长的话更听不进去,导致彼此无法交流。情绪失控,恰好是父母历练多种方式方法的机会。
再次, 外界环境无形给父母压力。比如:与家人意见不合,社会环境认为教育不好孩子是父母责任,父母深度自责,对自己缺乏信心,感觉无能为力。所以,家庭成员要共同建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而不能责备求全。
没有一个完美的孩子,也没有人能够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情绪失控说明父母教育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应该对自己和孩子有正确认识和判断,学会反思,先做好心态调整,然后再去想如何教育孩子。
厘清家庭教育的主要功能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如今,一些父母对家庭教育的定位有些偏颇。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教会孩子为人处事,学会生活。但如今很多家长把孩子学习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很多70后80后父母都是独生子女,缺少与孩子交往的技巧和能力,常常会用简单的方式处理关系,结果造成孩子更不爱学习了。
实际上, 一个孩子热爱学习比他学多少东西更重要。如果孩子爱学习,他就能自觉自主地去学;如果学习成了一个被强迫的事情,孩子就会讨厌学习,为之后的学习造成障碍。所以,即便家长为了学业情绪失控,也不会对孩子的发展和未来的学习有好处。
父母要调整对孩子过高的期待,也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建议父母多抽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跟孩子增进了解,建立更好的关系,不要把学校的一些简单的逻辑照搬到家庭。
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的方式主要是陶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熏陶,靠父母言传身教地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是 父母简单地把自己扮成老师的面孔去对待孩子,这样只能得不偿失。
只有先懂得关注自己
才有能力学会教育孩子
蓝玫(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面对这个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新闻事件,一方面我们心疼孩子,想强烈谴责这位父亲严重不尊重儿童权利的行为;但另一方面,又无比同情这位无助、无奈,甚至可能已经因为绝望而濒临崩溃的父亲。
我们经常说,很多家庭教育的常识还远没有成为父母们的共识。而当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父母们意识到了问题并开始主动学习的时候,我们仍然发现,对父母们来说,教育孩子这件事实在是“知易行难”。为什么父母们明明学习了这么多育儿理念和知识,可还是这么容易情绪失控呢?
其实现实中很多父母的情绪失控,真正的原因往往并非是孩子,或者不单纯因为孩子。
首先,我们身处一个变革转型的时代,面对快节奏的生活,父母自身面临的职场压力、生活压力已很大,所以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比自己活得好。也因此,孩子的问题常常成为压倒父母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为点燃他们情绪的导火索。在这个层面上, 父母需要学习的首先不是如何教育子女,而是先要学习如何发现和认识自己,如何对自己进行情绪管理和情绪疏导,并借此和自己达成和解、和生活达成和解,这样才会和周围的人和谐共处,包括子女。其实这不仅仅是父母,而是现代人每个人的必修课。比如该事件中的爸爸,是在多次接到老师投诉后爆发了极端行为的。
其次, 父母失控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教育子女的胜任力严重不足。面对孩子的问题时,父母所学到的招数往往不能直接拿来就用,因为孩子是不同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加之父母缺乏一些教育原则内化为行动习惯的训练,所以此时常常手足无措。父母需要从教育胜任力的方面提高自己,思考应对压力和解决孩子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此避免仅仅是疯狂发泄情绪。
此外,我们对儿童的尊重不能只停留在法律条文里或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成为成年人行动的“背景知识”,更应该成为父母行动的原则和行为的习惯。只有这样内外兼修,父母才能越来越避免焦虑,走出育儿困境。
来源:现代教育报
策划:王小艾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现教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