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合作的孩子 才是最大的赢家

大人眼里的“孩子王”
怎么偏偏不受同学待见?
天天是一个小男子汉,用妈妈的话说,他是一个很有男子汉气概的孩子,凡事敢冲敢干:爬树救小猫、用钓鱼竿捅马蜂窝、绑绳子做秋千……天天总能想出很多好玩的,是小区里公认的“孩子王”。家里人都很欣慰,觉得天天很有领导风范。
天天升入小学后,老师却总跟妈妈反馈他跟同学们相处得不好。妈妈很纳闷,于是建议老师让天天当小组长,这样同学们就有机会感受天天的“领导风范”。可惜,同学们纷纷跟老师告状指责天天。天天觉得很挫败,妈妈和老师也束手无措。
陈蕾 | 特邀咨询师
中科启智儿童发展中心 | TA来自
在与天天咨询的过程中,我确实感受到天天身上的“领导力”特质:灵活的思维和创造力,总能想出各种游戏思路;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总能把他的玩法妙语连珠地告诉我,让我都迫不及待想加入;喜欢合作,他一定不会让我闲坐一旁,而是邀请我加入并告诉我分工。
但同时,我也发现当天天遇到挫折或不顺心时,他的情绪很容易变得急躁、生气。比如,天天在咨询室发现一盒多米诺骨牌,他马上说:“我要搭一个会升高的立交桥!”搭到一半时,天天不小心碰倒了一块骨牌,一串骨牌都倒了……看着“立交桥”瞬间泡汤,天天气得把一盒骨牌都扣到地上,嚷道:“都怪你!”
这样“破罐子破摔”的撒气方式,在学校也屡见不鲜。比如当天天带领的小组比赛输了、交作业落后了,天天甚至会气得把大家的作业本都扔到地上。
天天这种遇挫时发泄情绪的做法,让他在碰到问题时,很难与大家一块儿合作去解决。时间长了,别说小组长,大家连跟天天在一个组都不乐意了。于是,如何帮助天天管理自己的情绪,让他在碰到问题时能与别人合作去解决问题,成了目前天天展现自己领导力特质的拦路虎,甚至成为他人际关系的绊脚石。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即:发生的事件A,只是引起我们情绪的一个间接原因,而真正决定情绪的直接原因,是我们的信念B,然后才有相应的行为结果C。所以看着天天砸掉骨牌盒子,我很关心引发天天愤怒情绪的是怎样的信念,这个信念也许是我们可以做工作的地方。
看到他情绪的A:让他知道我看到了,是很重要的。
我说:“天天,我看到你好生气。努力搭的立交桥还没搭好,就全倒了,确实让人很沮丧。”“是呀,都怪这个牌,全白搭了!”天天脸都涨红了。
探索天天情绪的B:不合理信念的作祟,是孩子需要我们帮助改进的地方。
我继续说:“这个骨牌倒了,会怎么样呢?”“倒了,立交桥就没有了,再也没了!”天天已经开始有哭腔。“哦,你觉得再也不会有了。”我重复天天的说法,帮助他听到自己绝对化和负面的不合理信念。
寻找正确信念的过程,往往像雕琢一件艺术品。
我不再说话,开始摆放骨牌。摆了三块,推倒,又摆了四块,再推倒。每次我都多摆一块,然后推倒。天天渐渐看到不同,也开始感受重建的乐趣。我说:“你看是不是再也不会有了?”天天反驳我:“还可以再摆,摆得更多!”

后来,我们开始玩“一休的游戏”:轮流为对方出难题,比如自己的考试成绩比同桌落后10分,比如期待已久的爬山,结果突然下起大雨……然后,由对方扮演聪明的一休,说出口头禅“不要着急,不要着急,休息,休息一会儿”,接着说出一个应对难题的好方法。一开始,天天听到这些难题,连连说“不行不行!”但随着他尝试用“不要着急,不要着急,休息一下”的话语来提示和安抚自己,天天的情绪开始稳定一些。刻意去转化自己绝对化、负面的惯性思维,发现难题中藏着的解决办法,也让天天有了很不一样的体验。
一段时间的咨询后,天天开始把“一休”的角色带进自己的生活,遇到不如意时,常会顺口说出“别着急,别着急,休息一下”,然后再试着想出应对办法。
天天的父母在家也开始调整和天天的相处方式,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把什么都按照天天的心意安排好。而是在碰到问题时,把难题抛给这个“小一休”,问问天天有什么好想法,大家该怎么分工合作。慢慢的,天天觉得自己有时甚至比爸妈还能想到好点子!同时,他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和快乐。
渐渐的,大家开始喜欢跟天天一起玩,碰到问题也愿意找天天帮忙。大家开始戏称他为“一休哥”。因为天天常常会在大家碰到难题的时候说“别着急,别着急,休息一下,就能想出好办法”。
在与天天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天天富有领导力的一些特质体现,同时也看到了孩子被卡住的关节点。一方面,在咨询中不断引导天天应对和调整情绪的能力。另一方面,不断调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社交雏形,训练孩子合作的能力,最终让天天领导力的特质逐渐得以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诚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成为领导。就像在一个组织中,更多的角色是跟随者。我们对儿童领导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孩子可以成为自己的主宰。主宰自己的想法,照顾自己的情绪,享受与别人的合作,让自己的优势和特质可以真正发出光芒,闪耀出夺目风采。
来源:现代教育报
编辑:现教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