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不要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自家娃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近日,一则新闻引热议。一位妈妈,因儿子考上北大,开设了一个收费群,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她对群里缴费的vip家长进行为期一年的指导,每位家长收取会费9980元。这位北大妈妈自称,“一年下来把整个家庭理顺,让孩子习惯改善,只要跟着学习一年,一定会学有所得,比上任何培训班对家庭的改变都有明显和深远的影响。”但她同时表示,不中途退费、也不承诺成绩。

受名校情结影响,多年前《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也曾被无数家长奉为“教育圣经”。

育儿路上,学习别的家庭育儿成功经验是否是一条捷径?别人家孩子的成功模式是否可以复制?在养育孩子领域,父母最有效的学习模式是什么?

付费学习之前可以“三思”而行

陈雪芬(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副校长)

这位妈妈在她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孩子考上了人人羡慕的北大。考上北大这一事实是有很多因素共同起作用,例如孩子的天赋,孩子自身心理发育成熟度,学校师资水平等。当然,家庭教育在其中也必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下,这位母亲利用社交网络平台有偿分享她的教育经验无可厚非,因为她不仅分享,还要回答其他家长的问题,付出了脑力劳动,适当收取费用可以理解,但前提应符合国家税收政策。

对于想要加入这个平台的众多家长们,在付费前要考虑好几个问题。

第一,你的孩子是否愿意接受这位北大学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因为如果孩子不配合,所有的方法都会失去效用。

第二,你的孩子是否适合这种教育方法,因为孩子的性别、神经类型、性格都有很大差异。比如,这个考上北大的男孩属于神经类型强型的,就可以接受较大强度的课业练习,因此他妈妈就可以给他安排较短的娱乐休息间歇。而你的孩子如果神经类型属于弱型,也用这种方式,就会让孩子每天筋疲力尽,心理及生理负荷很难恢复,以至于天天疲惫不堪,很快就会丧失学习兴趣。

第三,要考虑你的家庭以及双方学校的氛围环境条件差别,因为没有什么教育方法是万能的,适合所有孩子的。如果因为花了钱而没有看到明显效果,家长是否会心理不平衡进而迁怒于孩子?

考虑好了这三个问题,父母再决定是否加入是更明智的。育儿的学习不是学招数,而是要提升自己。一般来说,优秀孩子的身后都站着热爱学习、温柔而坚定的家长。



专家支招

因材施教:父母养育孩子最有效模式

田国英(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作为一名教育者,同时作为一名家长,个人认为:父母最有效的育儿模式就是因材施教。

成功的人都是经历过无数失败才取得成功的,成功者向他人陈述的只是成功经验的概况和框架,具体操作细节和步骤根本没有说清楚。临摹轮廓和填充细节区别是很大的,所以,想要和他取得一样的成绩,需要的是细枝末节的了解,而并非只是构想大概就足够了。父母不应盲目听信网上的那些考入名校的演讲学说,他们的学习方法只是对于他们本身有效果,对于别人是否有效,根本无从考证。

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方法。有一句话叫“比天赋更重要的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但是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才是有用的方法。有的学生就是靠笔记,书本和笔记本都记得满满的,他们通过反复翻看笔记赢得考试;而有的学生,毕业结束,全套“新书”可以留作纪念,他靠一遍又一遍的多做题,最后也取得了高分。所以,不要看到谁学习成绩好,就立马把那个人的学习方法强套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对症下药才是良策。

成绩优秀孩子的共性要了解。有些家长会问,那么孩子的学习方法就无迹可寻了吗?并非如此,成绩优秀孩子的共性,父母应该知道:

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制定学习目标,合理合适,循序渐进。

必要的课前预习。“笨鸟先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陌生的学习点,提前预习,及时了解难点所在,能够帮助孩子在老师讲课时更好的吸收和掌握。

认真听讲。把握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比课下双倍三倍的时间更有效果。及时纠错。考卷下来,对于错误点,父母要叮嘱孩子及时改正和加强学习。思维灵活都是锻炼出来的,平时多给孩子看一些开发思维的书籍,多做一些帮助孩子动脑的游戏等等。

“刻苦、认真、努力学习”这是最基本的学习理论,优秀成绩的背后,还有天资、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懂共性知个性 才能教出好孩子

蓝玫(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这件事情非常典型,首先它是知识付费时代的必然产物。这位北大母亲的“商品”和“卖点”,都是在迎合当下父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对多数父母来说,评价和衡量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很多时候仍然停留在“高分”“名校”的层面,甚至往往以别人的此类“成功”为参照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才会“催生”出以此为卖点收取高额费用的现象。但是这实在是父母在育儿过程中一个很大的误区。任何教育的成功经验,都只能作为参考,绝不存在任何可以简单复制的成功模式。

所以在我看来,父母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模式,不是去模仿别人,而是做到这四点:

一是懂共性。父母要通过阅读经典教育论著,学习科学权威的教育原理,了然不同年龄段儿童共性的身心特点和行为表现,从而让自己在面对孩子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容不迫。虽然近年来大家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了,但是一些“教育通识”还没有真正成为父母们的“共识”,所以很多父母深陷焦虑却一筹莫展,于是只好盲目跟风。

二是知个性。父母还要善于观察,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生命特质、性格特点、好恶特长等等。生命的特质之一就是其独特性,儿童不是模具里打造出来的模型,也因此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可以直接套用的所谓经验。

三是善规划。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他们对父母的需求是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父母要得体地出现和在保持适度距离的基础上,以尊重孩子为前提,根据孩子的特长爱好和孩子一起做好未来规划,让孩子的成长有明确的朝向,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四是能坚持。好的学习和行为一旦坚持成为习惯,就会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财富。所以父母应为孩子做好榜样,陪孩子养成好习惯,就会养出一个好孩子。

专家建议

高三家长应顺着自己孩子的节奏向前

段鑫星(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别人娃考取名校的经验,只可借鉴,不可复制,而且在大的方向上如教育理念、孩子的学习习惯并无更多的特殊性,因此这种收费的指导对于参与的家长而言,更多的满足的是家长的一种心理安慰。

如果孩子步入高三,建议父母这样去做:

第一,做好陪伴与支持,让孩子顺着自己的节奏向前。

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不能找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策略。我一向认为:孩子一定要顺天性而养,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历程与自己的节奏,他山之石未必一定可以攻玉。因此,对高三家长而言,与其花时间听别人的故事,不如花精力在专注教育自己的孩子上。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顺着自己的节奏向前。

第二,在养育孩子方面,父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做一个积极乐观生活的人,因为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最有效的学习是:成为孩子人生前行的榜样,不是在学习上,而是在生活态度、待人处事,有温度、有情怀、有趣味的人;父母成为孩子生活的指导者与支持者,特别是孩子遭遇困难与挫折时,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支持;父母成为孩子高考的见证者与陪伴者,与孩子共同经历成长。

第三,从心理学上讲,家长内心潜伏的“名校效应”也是助推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巴纳姆效应,就是自己的“主观验证”效应,通过付出高昂学费、假装学习别人的经验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平安。因此,期待家长可以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理性认知和合理期望,让孩子在自己的水平上达到最好的发挥。

本报记者 王小艾 整理

编辑:现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