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父母的情绪里隐藏着孩子的未来

来源:现代教育报
2021.03.22
阅读:241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从大学生身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没有成为优秀的大学生,而常常卡在自己的情绪里久久不能释怀。

比如为宿舍同学习惯的不同而难以妥协,为一点点生活摩擦难以处理,为老师的某一句话而耿耿于怀,甚至因为情绪难以控制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来。

事实上,人的情绪多是后天家庭生活与社会中逐渐得以强化的,而且人的情绪也会从家庭成员中习得与代际传递。

作为父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行为对孩子是一种滋养;同样,父母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及父母之间的情绪密码都会对年幼的孩子造成影响,因此父母的情绪健康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单。



第一,学习处理自己的情绪,是父母必须要补上的一课。

在当下中国,几乎所有家庭都关注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快乐成长。可以这么讲,孩子的情绪背后往往有父母的情绪,而且孩子的情绪方式与父母的情绪模式息息相关。比如,很多家庭反映不谈学习一团和气,一辅导作业狼烟四起。

一些不成熟的父母常常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一股脑地倒给孩子,让孩子承接了这个年龄不该承担的一切,让孩子身体里积攒太多的负面情绪。有些孩子的行为问题背后有心理困扰,而心理困扰常常与原生家庭相关。

第二,只有我们学习与自己当下的情绪相处,才能更好的感受孩子的情绪。

体验积极情绪,消化消极情绪,有心理弹性并且可以妥善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是家长与孩子共同需要学习与成长的。

孩子磨蹭,家长着急;孩子不如父母所期待的模样,家长焦虑;甚至孩子成绩成为父母情绪的转换器。作为家长,除了催促孩子努力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可以冷静想一想:在情绪处理的问题上,你是否做到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你是否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等,你是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的。

因此,家长要学习自我觉察,当你的情绪捋顺了,就较少将自己的情绪传导给孩子,而是可以同理到孩子的情绪。比如,看到孩子的成绩单,我也能够感受到孩子此刻的状态,大家可以共同做些什么让成绩向前一步。



第三,同理孩子的情绪,并且引导孩子更多体验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更多关注人的积极面。作为幼儿家长,要更多关照到孩子的情绪,因为这个年龄的宝宝还不具备处理情绪的能力,家长要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并且给予安抚,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

作为学龄前特别是临近一年级的小朋友,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处理自己情绪的方法,比如如何从生气中出来,小朋友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帮助他可以觉察自己的情绪就好;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绝对不能激惹,因为高水平的荷尔蒙让这个年龄的孩子情绪激荡,难以控制,可通过运动、交友、学习、娱乐等释放其能量,让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

作者:段鑫星(著名心理学专家,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编辑:现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