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做父母不合格,国家就把孩子带走!

学做父母,初听起来,做父母谁不会,还需要学习啊?然而在德国,如果做亲生父母不合格,国家会把你的孩子带走,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我生的孩子就是我的”这么古老简单。
德国国家青年局管的就是这些不合格的父母,而被领养的孩子就是从这些不合格的父母身边带走的。
做合格父母,从孕期开始
在德国,为了让亲生父母成为合格父母,从新妈妈怀孕时起就开始了学习。德国有围产期培训班,新手爸妈都可以参加。在培训班里,老师会教新手爸妈如何喂奶、换尿片、抱婴儿等等婴儿护理事宜。产前,助产师会家访;产后,助产师会来家指导,为新生儿按摩,也为产妇按摩。德国有十四个星期的带薪产假,工资由国家医保买单。
如果母亲愿意做全职妈妈,可以申请三年的育儿假。这三年,母亲的工作单位为其保留工作职位,但是没有工资。德国有90%的母亲选择三年育儿假期,这是德国传统的育儿模式。全职妈妈就像一门学科一样,一路上充满挑战。在这个阶段,社区和教会会有机构帮助新妈妈们学习、交流和解惑。
当孩子青春叛逆期时,家长们更需要学习青春期心理学。在这一时期,家长们既有责任帮助、教育孩子,又不能粗暴地对待孩子,以期他们平稳地度过青春期。
依妲(女)出生于土耳其家庭,在德国长大,像所有的德国少男少女一样,她在13岁恋爱了。可是,按照土耳其传统观念,女孩子是不可以这么早恋爱的,依妲的父亲极力反对,依妲表示自己生活在德国,德国孩子都可以早恋,她也可以。依妲父亲认为家规不能违反,家规就是底线。
后来,依妲依然我行我素,激怒了她的父亲。一天,依妲约会到很晚才回家,被她的父亲扇了耳光。依妲怀恨在心,把她父亲告到了青年局,青年局决定把依妲从这个家庭带走。

学做养父母,一年学两次
亲生父母要不断学习,那养父母们就更应该学习了。事实上,养父母们的确会遇到更多问题,因为养子女们来自问题家庭,他们的心灵或多或少都有伤痕,问题也就更多。
因此,在德国,准养父母除了需要在等待的名单上排队,还要参加“学做父母”学习进修班。经过每年常规的两次学习班,准养父母等待两年后,才有资格成为养父母。
养子女到了养父母家后,也不是万事大吉了。国家青年局每年来检查两次,养父母还要每年参加一两次的学习进修,继续学习怎么处理和养子女的关系。如果养父母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养子女有可能再次被转移。
回想起来,养女已经跟我们一起生活六年了。六年里,我们经历了各种磕磕碰碰。这个过程也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确需要学习。从根本上来说,孩子和原生家庭分离,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对他们都是伤害。这些孩子的行为有时很怪异:时而胆怯恐惧,时而大胆妄为……养育这些孩子很不容易。因此,国家青年局为领养助养的家庭举办学习班,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支持。
我们已经参加过多次学习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如何树立新权威”的学习班。最开始,我们以为是教父母树立权威和威信,我们很期待参加。一整天学习下来,我们才明白所谓的“新权威”就是不要命令孩子做什么,而是要在孩子做什么时,父母和孩子一起做,以身作则地指导。
这种“新权威”模式特别对养父母与养子女有指导意义,因为养子女常常会这样想:“你们又不是我的亲生父母,凭什么教训我?”在孩子有这种情绪的情形下,养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做,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最近,我们又拿到了学习班的通知书,这期的题目是:《韧性——健全强大的内心》,我们对这个题目充满了期待。看来,在德国怎么做父母也是需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故事:家长教育不好孩子,家庭助理来帮忙
施密特家是一个多子女家庭,父亲是普通工人,母亲是全职妈妈。孩子多,施妈妈忙不过来,因此她从不参加孩子学校的亲子活动,甚至连家长会也不参加。学校对施家颇有微词,多次警告无果。
有一天,施妈妈在接女儿丽娜时,老师告诉她,丽娜在幼儿园把其他孩子的脸抓破了。施妈妈教育丽娜时,丽娜不愿意向受伤孩子道歉,还表示自己不想上幼儿园了。一周后,当丽娜再次想上幼儿园时,施妈妈却得到了一张通知书,要求丽娜父母来幼儿园谈话。
那次,幼儿园请来了社会署工作人员,幼儿园和社会署认为,鉴于家长缺乏对孩子们的教育,社会署有必要请社会教育工作者——家庭助理来施家,以协助其教育孩子。
一开始,施妈妈对别人介入他们家教育孩子很有抵触。后来,国家青年局通告说:“如果他们不接受家庭助理的协助,那么国家青年局就不得不把他们告上德国家庭法庭。”最后,施妈妈不得不接受家庭助理员。
作者:特约通讯员 恩丽 发自德国巴德伊堡市
编辑:现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