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爸爸妈妈,请别拿着“放大镜”看我

来源:现代教育报
2021.03.22
阅读:308


世上有多少父母拿着放大镜看孩子?1岁的小朋友不愿意把玩具给其他人玩,父母就会说他“自私,不懂分享”;3岁的小朋友吃饭掉满地,父母就会说他手笨,不爱干净”……无数孩子就这样在父母的“找茬”游戏中慢慢长大,逐步确立了“我不够好”“我有很多毛病”“我不被父母接纳”等等诸如此类的“自卑性自我概念”。

//

沉默的孩子突然爆发了

//

“儿子,少吃点吧,你都这么胖了。”“全家就你最懒!”这些话一直伴随着肖磊的成长,听得多了,肖磊慢慢变得沉默起来。

上了四年级之后,肖磊迷上了手机游戏。妈妈急得要命,说过他无数次,甚至没收手机不准他再玩。被没收手机之后,肖磊居然能够在房间里发呆几个小时,一动不动。这让妈妈第一次真心感到莫名地恐慌:“这孩子不会出什么事儿了吧?”

爸爸知道后,却异常愤怒,他觉得肖磊需要的是好好管教。于是,爸爸粗暴地把肖磊从小房间里拖出来,肖磊开始还闷闷听着,直到爸爸怒不择口地骂他:就你这熊样,我要你干啥?!”

突然,肖磊大声喊道:“你们不是一直都看我不顺眼吗?我也是真奇怪,你们这么讨厌我,又为什么要生下我呢?!干脆让我去死了算了!”肖磊说着就往阳台上冲,吓得父母赶紧把他弄回屋里来。

直到这时,肖磊的爸妈才不得不开始认真思索,难道真是自己在养育过程中犯了什么错误吗?

//

父母要尽量避免“评价式教育”

//

沉浸在“评价式教育”中的父母满以为自己只有指出孩子的不足,才能够帮助孩子认识到问题所在,然后做出改变,其实他们却忽略了,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心理动力”,才能够取得进步。

因此,家长们请记住吧,来自父母的评价或批评都会形成针对孩子的攻击性伤害。这样做,会降低孩子的内在动力,会延迟孩子主动做出改变的行为。

要避免“评价式伤害”,家长们需要努力做到两件事:一是用肯定“已有的”取代对“没有的”焦虑。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孩子会成长得一帆风顺,百分百地满足父母的期待。因此,家长要多看看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成长,频繁而直接地肯定孩子即使平凡普通的优点。这样一来,来自父母的肯定会慢慢构建出孩子内心中强大而充满活力的自信。

二是家长面对孩子的不足,请去掉错的,说出“对的”。如果家长的每一次评价都是一次负面强化,被评价的孩子不论好坏,都会陷入“被比较”的焦虑之中,这些焦虑会直接阻碍孩子做出高效的行动。因此,如果孩子写作业慢,家长请不要说“慢”,要转变为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逐步提高的作业时间计划,然后充满信任地告诉孩子:“我相信你可以。”

作者:侯文君(爱动力心理服务中心主任)

编辑:现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