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何捷:中小衔接真的有必要吗?怎么做呢?

来源:家长来了
2021.03.22
阅读:208
儿子十二岁,就要上初中了,我发现自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自然不大关注中学。但是,儿子十二岁,马上要进入中学时,这个暑假我变得特别关注中学的各种信息。有一天,单位的群里晒出我所在的城市本次中考的排名。一看到表格,我在第一时间转发给太太,希望她好好研究。没想到她淡淡地说:“早就已经知道这个数据了。”



原来,她比我更关心,在不少“妈妈群”里得到内部消息。之后,我们又交流了所在城市中学的各方面信息。例如:学校的教学质量,初中的考试新规则,各学科的教学名师等。越是交流,我越发现自己的落后,也发现太太早就做足了功课。

“中小衔接”在不少妈妈群里,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集体课题。而我在这方面,绝对是后知后觉,哪怕我还在一个信息相对集中的教研部门工作。对比看,我甚至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但所幸,我已经开始关注了。我相信,很快我也会成为对中学比较熟悉的那一类家长。注意,我是以“家长”的身份,关注中学教学工作的。

太多的父母很早就显露出“专业色彩”了。关注“中小衔接”,他们早早地参加了各种和中学学习有关的体验;早早地联系了在中学学习,甚至已经上了高中、大学的学长;早早地听取了各种“大道”和“小道”消息,而且更新率很高,绝对是“实时更新”;早早地参加了中学举办的各种各样的开放日、开放周、分享会等,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中学……

按有经验的父母的话说:凡事预则立。古训,不过如此。

所幸,我太太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正是由于她知根知底的了解,才使得儿子在中小衔接的暑假,做好了各种进入中学的衔接准备。一定请注意:衔接,并不是像你想象中的那样,每天无趣地、海量地刷题;不是那样无休止地、枯燥地提前教学。衔接,就是全面关注中学的学科设置,了解课程特点,并结合小学学习中不曾出现过的状况,事先了解,适当参加,适时调整。

具体说,衔接阶段,我们注重做好两件事:其一,改变儿子的认知结构;其二,改变儿子的学习方式。

例如:暑假中我们参加了和学习思维有关的训练营活动,就是为了改变。知道吗?在小学,只要学好语、数、英三科,就基本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到了中学,绝对行不通。一科体育,就能让你前途尽毁。因此,务必在这个暑假,改变儿子的认知结构,改变他的知识系统,信息储备。我们选择的思维训练,就是彻底转变他习惯性的接受性学习模式,变为主动针对问题追问,思考,直到找到答案。切记:有些事,此时不做,事后来不及补。

再比如:在小学的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辅助下,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到了中学,就要改变了。接受式学习依然在,但主体要更加积极,你自己要能探索,要善于发现,要和同学交流,要能够合作,要不懂就要问,要及时清除学习难点,要热情面对未知的领域去攻关,要有更多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学习的方式都在改变。

基于此,衔接时,要调试生活。

此阶段的生活,不能够一味任性地凭着自己的喜好安排。脚踏实地,面对全新的学习任务,作出适当的取舍与调整。这就是理性,就是成熟。当然,我知道各位父母也听过很多“传奇”——某某按照自己的喜好,快乐的生活,最后获得理想的结果。请一定记住:这就是传说,即便是真的,也相信自己的孩子需要走寻常路,要付出努力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正所谓“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天才,也是要流汗的,也许只是不让我们看见而已。

此外,衔接还有一件事要做——主动熟悉。

中学是个陌生的地方,衔接时,务必予以熟悉。例如,可以到学校去看一看;可以跟中学老师聊一聊;可以找学长们聚一聚。要知道陌生环境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而自己的子女即将从很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这份恐惧无人分担,唯有排解。如果父母和子女在衔接阶段所做的,能够尽量消除这种陌生感,无疑是对子女有益的,是对尽快适应中学学习的巨大保障。

往远处想,中小衔接的意义还是很大。

以我熟悉的语文学科为例。二零一七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意味着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教学的总目标更换为“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总共四个方面。从低级到高级,还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必要的语文知识。第二层次为丰富的语言积累。第三层次为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层次为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层次为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层次为高雅的言谈举止。

做到这些,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一定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做出巨大的改变。高中目标已定,初中自然要调整,作为衔接阶段,我们更要积极靠拢,主动改变。至少说,要做好认识与思想上的准备。否则——未来已来,而你和孩子无动于衷,面对变化,只有投降。

被动就要挨打!

各位父母请关注:中小衔接确实重要,需要我们做出积极应对。不要“到了头痛的时候才去医治”,如果那样,为时晚矣。

(作者单位:福州教育研究院)

来源:语文榕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