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居世界前列!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

就要开学了,这几天各大医院的眼科门诊依然十分火爆,验光、配镜、校正度数的家长和孩子都排起了长龙。
中小学课内外负担加重与手机、电脑等带电子屏幕产品的普及列为我国近视高发的两大主因
IPAD是要上课的,在网上语文、英语、数学,大约在两小时左右,眼睛就会很累。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久居不下,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
日前,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

确定了明确目标:
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实现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可怕的不是近视,而是背后的社会问题

明确了调整措施:
1、深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加强体育与健康师资队伍和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等机构建设。
2、建立各级近视防控中心、视力健康保健站。2019年年底前,出台有利于保护视力的相关强制性标准。
3、增加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场地设施,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儿童青少年开放。
4、合理安排投入,积极支持相关部门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
5、完善中小学和高校校医、保健教师和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审政策。
6、加大对眼镜和眼镜片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查处虚假违法近视防控产品广告。
7、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
8、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作用,利用公益广告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推广近视防治知识。

除了良好的用眼习惯,户外活动时间保障至关重要
我国各学段学生近视率现状
北京大学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指出,假如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2020年,我国近视患病人口有可能高达7亿人,患有高度近视的人口将达到5000万左右。
近年来,由于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加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普及,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社会上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和视力健康管理认识不足,公众视觉健康知识匮乏和视觉健康领域政策保障薄弱,各部门协同配合不够等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越发严重,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且呈现低龄化、重度化、发展快、程度深的趋势。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各学段学生近视率持续上升,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视力不良低龄化现象明显,7岁男生、女生视力不良率分别为28.95%、32.15%。2018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
必须探得源头,辨证施治,不能就近视谈近视。

近视率的升高对国家发展的危害
1、青少年高近视率将对视力要求较高的军事、航天、精密制造业等行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直接威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全。
2、视力缺陷将对国家和个人带来巨大经济负担。调查显示,中国有3.2亿视力有缺陷的劳动力,每年将导致5600亿元经济损失,高于北美和欧洲。
3、近视作为疾病状态,其发生和危害不可逆转,轻则影响正常生活,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严重近视导致的近视性黄斑病变、视力障碍、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高度近视也是视力致盲的第一病因。
4、多项研究证实高度近视存在一定遗传倾向,对我国出生人口质量将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不仅危害当代人口素质,还殃及子孙后代。近年来,虽然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探索加强和创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和视力健康管理体制机制,但青少年视力不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形势依然严峻。
5、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社会上似乎有个共识,认为是课业负担过重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近视?
1、从社会层面看,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存在“重治轻防”的错误认识,儿童青少年普遍缺乏自主的视力健康行为和及早控制视力不良的健康管理意识,部分学校、教师和家长缺乏近视防治和视力健康基本知识。
2、从部门协作层面看,不同程度存在部门职责落实与衔接困难,尚未形成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0—6岁儿童近视防控和视力健康管理网络体系尚未建立,视力筛查、预防保健和科学矫治等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验光配镜行业监管力度不够。儿童出生后的早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未能和学校视力筛查有效衔接,部分儿童学龄前已经近视,儿童青少年视力低下急需关口前移。落实教育、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各自职责,从健康教育、全覆盖筛查、跟踪评价、科学矫治等方面综合施策,共同维护儿童青少年全生命周期视力健康。
3、从教育层面看,近年来,很多家长存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各种焦虑,学龄前儿童过早接受“小学化”教育,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学生参加校外学科教育培训班比例增大,儿童青少年近距离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和频率过大,加之日常用眼习惯不良,导致近视早发、高发。
4、从个体层面看,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儿童青少年室内生活和学习时间增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不足,学生可利用的体育场馆和设施不足。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经常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用眼强度增大,造成视力低下。
家长被分配两项任务:一是自己在陪伴孩子时不使用电子产品;二是控制孩子不使用。

家庭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要做到:
1、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使其在家时每天接触户外自然光的时间达60分钟以上。
2、家长在陪伴孩子时应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孩子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
3、减轻孩子的课外学习负担,避免学校减负、家庭增负。
纠正孩子的不良用眼行为,保障孩子的睡眠和营养。
4、掌握孩子的视力健康状况,发觉其视力异常时,及时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

近视是可以防控的
学校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要做到:
1、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严格按照“零起点”正常教学,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高中阶段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2、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校内统一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1次,其他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2次。
3、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标准达标率100%,每月调整学生座位,每学期对学生课桌椅高度进行个性化调整。
4、中小学校要严格组织全体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监督并随时纠正学生不良读写姿势。
5、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
6、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提高学生主动保护视力的意识和能力。
7、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
8、每学期开展2次视力监测,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视力筛查,加强视力健康管理。
几乎每两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人受近视问题困扰

学生防控近视要做到:
1、每个学生都要强化“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等健康知识。
2、遵守近视防控的各项要求,认真规范做眼保健操。
3、每周参加中等强度体育活动3次以上。
4、自觉减少电子产品使用。

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政策和制度体系,给儿童青少年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全社会共同的期盼和呼声。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仅靠儿童青少年的自觉自律远远不够。当务之急是全社会要群策群力,拿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案和措施,明确学校、家庭、政府等各方面责任,形成多方合力。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儿童青少年近视有着深刻的技术的、发展的、生活方式的根源。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家长被分配两项任务,一是自己在陪伴孩子时不使用电子产品,二是控制孩子不使用。但是,很多家长自己就是“低头族”,能够完成这两项任务吗?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显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它所依赖的技术进步、它所带来的产品供给、它更新的生活方式,肯定会产生某些社会效应。儿童青少年近视,正是这些社会效应的一个爆发点。现在我们注意到了这个爆发点,观察到了这个问题并综合施策以进行防控,这值得期待。
但对发展及其社会效应进行深刻反思,也值得我们期待。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它所带来的社会后果也存在不确定性,比如互联网带来隐私困境,有时候甚至会危及人身安全。“低头族”、近视则是问题的另一面。将来人工智能也会带来诸多问题。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往往带来相应的卫生健康问题,如何在发展中治理、以更有效的治理实现更好的发展,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课题。


就要开学了,这几天各大医院的眼科门诊依然十分火爆,验光、配镜、校正度数的家长和孩子都排起了长龙。
中小学课内外负担加重与手机、电脑等带电子屏幕产品的普及列为我国近视高发的两大主因
IPAD是要上课的,在网上语文、英语、数学,大约在两小时左右,眼睛就会很累。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久居不下,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
日前,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

确定了明确目标:
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实现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可怕的不是近视,而是背后的社会问题

明确了调整措施:
1、深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加强体育与健康师资队伍和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等机构建设。
2、建立各级近视防控中心、视力健康保健站。2019年年底前,出台有利于保护视力的相关强制性标准。
3、增加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场地设施,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儿童青少年开放。
4、合理安排投入,积极支持相关部门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
5、完善中小学和高校校医、保健教师和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审政策。
6、加大对眼镜和眼镜片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查处虚假违法近视防控产品广告。
7、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
8、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作用,利用公益广告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推广近视防治知识。

除了良好的用眼习惯,户外活动时间保障至关重要
我国各学段学生近视率现状
北京大学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指出,假如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2020年,我国近视患病人口有可能高达7亿人,患有高度近视的人口将达到5000万左右。
近年来,由于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加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普及,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社会上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和视力健康管理认识不足,公众视觉健康知识匮乏和视觉健康领域政策保障薄弱,各部门协同配合不够等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越发严重,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且呈现低龄化、重度化、发展快、程度深的趋势。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各学段学生近视率持续上升,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视力不良低龄化现象明显,7岁男生、女生视力不良率分别为28.95%、32.15%。2018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
必须探得源头,辨证施治,不能就近视谈近视。

近视率的升高对国家发展的危害
1、青少年高近视率将对视力要求较高的军事、航天、精密制造业等行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直接威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全。
2、视力缺陷将对国家和个人带来巨大经济负担。调查显示,中国有3.2亿视力有缺陷的劳动力,每年将导致5600亿元经济损失,高于北美和欧洲。
3、近视作为疾病状态,其发生和危害不可逆转,轻则影响正常生活,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严重近视导致的近视性黄斑病变、视力障碍、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高度近视也是视力致盲的第一病因。
4、多项研究证实高度近视存在一定遗传倾向,对我国出生人口质量将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不仅危害当代人口素质,还殃及子孙后代。近年来,虽然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探索加强和创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和视力健康管理体制机制,但青少年视力不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形势依然严峻。
5、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社会上似乎有个共识,认为是课业负担过重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近视?
1、从社会层面看,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存在“重治轻防”的错误认识,儿童青少年普遍缺乏自主的视力健康行为和及早控制视力不良的健康管理意识,部分学校、教师和家长缺乏近视防治和视力健康基本知识。
2、从部门协作层面看,不同程度存在部门职责落实与衔接困难,尚未形成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0—6岁儿童近视防控和视力健康管理网络体系尚未建立,视力筛查、预防保健和科学矫治等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验光配镜行业监管力度不够。儿童出生后的早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未能和学校视力筛查有效衔接,部分儿童学龄前已经近视,儿童青少年视力低下急需关口前移。落实教育、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各自职责,从健康教育、全覆盖筛查、跟踪评价、科学矫治等方面综合施策,共同维护儿童青少年全生命周期视力健康。
3、从教育层面看,近年来,很多家长存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各种焦虑,学龄前儿童过早接受“小学化”教育,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学生参加校外学科教育培训班比例增大,儿童青少年近距离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和频率过大,加之日常用眼习惯不良,导致近视早发、高发。
4、从个体层面看,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儿童青少年室内生活和学习时间增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不足,学生可利用的体育场馆和设施不足。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经常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用眼强度增大,造成视力低下。
家长被分配两项任务:一是自己在陪伴孩子时不使用电子产品;二是控制孩子不使用。

家庭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要做到:
1、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使其在家时每天接触户外自然光的时间达60分钟以上。
2、家长在陪伴孩子时应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孩子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
3、减轻孩子的课外学习负担,避免学校减负、家庭增负。
纠正孩子的不良用眼行为,保障孩子的睡眠和营养。
4、掌握孩子的视力健康状况,发觉其视力异常时,及时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

近视是可以防控的
学校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要做到:
1、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严格按照“零起点”正常教学,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高中阶段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2、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校内统一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1次,其他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2次。
3、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标准达标率100%,每月调整学生座位,每学期对学生课桌椅高度进行个性化调整。
4、中小学校要严格组织全体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监督并随时纠正学生不良读写姿势。
5、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
6、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提高学生主动保护视力的意识和能力。
7、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
8、每学期开展2次视力监测,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视力筛查,加强视力健康管理。
几乎每两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人受近视问题困扰

学生防控近视要做到:
1、每个学生都要强化“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等健康知识。
2、遵守近视防控的各项要求,认真规范做眼保健操。
3、每周参加中等强度体育活动3次以上。
4、自觉减少电子产品使用。

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政策和制度体系,给儿童青少年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全社会共同的期盼和呼声。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仅靠儿童青少年的自觉自律远远不够。当务之急是全社会要群策群力,拿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案和措施,明确学校、家庭、政府等各方面责任,形成多方合力。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儿童青少年近视有着深刻的技术的、发展的、生活方式的根源。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家长被分配两项任务,一是自己在陪伴孩子时不使用电子产品,二是控制孩子不使用。但是,很多家长自己就是“低头族”,能够完成这两项任务吗?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显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它所依赖的技术进步、它所带来的产品供给、它更新的生活方式,肯定会产生某些社会效应。儿童青少年近视,正是这些社会效应的一个爆发点。现在我们注意到了这个爆发点,观察到了这个问题并综合施策以进行防控,这值得期待。
但对发展及其社会效应进行深刻反思,也值得我们期待。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它所带来的社会后果也存在不确定性,比如互联网带来隐私困境,有时候甚至会危及人身安全。“低头族”、近视则是问题的另一面。将来人工智能也会带来诸多问题。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往往带来相应的卫生健康问题,如何在发展中治理、以更有效的治理实现更好的发展,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