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世界儿童日 |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世界儿童日的由来

1954年11月20日联合国发起并设立“世界儿童日”,旨在就儿童问题促进国际共识,提高全世界儿童的权利意识,改善儿童福祉。

1959年的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了历史上广受认可的人权条约——《儿童权利公约》,全世界就维护每个儿童共享的、不可剥夺的各项权利做出庄严承诺。这些权利包括:生活中享有尊严,有安全保障,受到公平的对待,不受压迫,享有公平的机会。

尽管全球促进儿童权利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形势依然严峻。在全世界,每天还有约一万五千名五岁以下儿童死于可预防疾病,数百万儿童无法上学,数以亿计的儿童仍陷于暴力、贫困、冲突或危机之中。



青少年心理异常表现:

° 注意力分散,多动,易冲动

° 对立师长,处处违抗,难于管教

° 对网络或某种癖好成瘾,类似吸毒

° 多门主课不及格,阅读、计算困难

° 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无事自烦

° 孤独自卑,忧郁苦闷,懒于交往,情绪低落

° 不易入眠,多梦易醒等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您的孩子符合吗?



情绪积极稳定



能保持持续的快乐与积极的心境,这样的情绪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多会受到父母和邻居的表扬与称赞,而积极的情绪又得以强化,使孩子进入良性循环。儿童也有喜、怒、哀、乐,健康的孩子也会出现短时的消极情绪,但消极情绪表现得太过分,太频繁,如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等情绪反复出现,就难以称得上是心理健康了。

智力正常

将智力纳入儿童心理健康标准,这主要是由于孩子的智商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关。智力正常的孩子具有独立的、独创的、机敏的、充满活力的人格特征,能够快速适应周围环境。而智力低下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常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与学习,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各种儿童心理问题,需要特殊的教育和护理。

性格与自我意识良好

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本质的表现,而自我意识在性格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心理健康的儿童性格相对稳定,开朗、热情、大方、勇敢。在自我意识上,开始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自尊感在发展,寻求独立性,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而心理不健康的儿童性格发展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孤僻、自卑,缺乏自尊心。



与人交往能力

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意志健全与行为协调

心理健康的儿童3岁前就有意志的萌芽表现,能初步借助言语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出现独立行动的愿望。3岁后,意志品质中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得以发展,但总的说来,发展有限。然而意志不健全的孩子挫折容忍力差、怕困难,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在行为表现上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





如何帮助塑造孩子强大的心脏,远离心理疾病?

° 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 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 认识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 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 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

° 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来源 |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