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声菊:找寻文化基因,让教育更有力量

【项声菊专栏】
找寻文化基因,让教育更有力量
原创作者|项声菊(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校长)
在全球奋力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我们却被这些物资纸箱上的话语暖到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人心齐,泰山移”。原来我们的汉语那么美,那么温暖。杭州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就将这些内容搬进了她的线上课堂,给同学们们设计了一项有趣的作业:给不同地区开往湖北运送援助物资的运输车创作标语,要求体现地域特色,文辞典雅,语句工整,标语后面还要写明含义、出处、设计理由等。
【浙江】风起云涌浪滔天,扁舟共济与君同。
【江苏】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河北】燕山寒影落高秋,北折榆关仍依旧。
【山东】千里鹅毛意不轻,瘴衣腥腻齐鲁容。
【上海】忧国忘家,捐衣济难,上海之志也。
【山东】蓬莱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江苏】此去与师谁共到,一江明月一江风。
这是同学们引用、创作的诗句,我非常欣赏这位老师的做法。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结合生活的教育往往最能打动人,有文化的教育总能带给我们力量!尤其是当教育改革走进全方位重构的深水区的今天,如果说教师的综合素养决定了学校的“底”有多厚,那么校长的理念和视野则决定了学校的“顶”有多高,而支撑的力量就来自于文化升维的聚焦。

一所好学校,应该有热气腾腾的校园文化
“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它的最后成果是集体人格。”这是余秋雨对于“文化”的解读。笔者认为,学校文化理应成为全校师生教育生活的方式与价值导向,最终形成学校的集体人格。学校文化不仅仅挂在墙上,而应该印刻在每位师生、每位家长的心里,学校文化应该接地气,充满人间烟火味儿。
我原来任职学校青蓝青华实验小学最有特色的文化景观,就是两只青花瓷碗,一只朝上,一只朝下。新学期开学,一名一年级新生看到这两只大碗,就好奇地问自己的爸爸:“爸爸,这两只大碗是什么意思呀?”也许这位家长没留意石碑上的解读,笑着说:“孩子,好好读书有饭吃,不好好读书碗就盖着了,没饭吃喽!”这位智慧的爸爸用最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刻的道理。两只青花瓷碗,一正一反,到底有怎样的文化寓意呢?朝上的这只寓意着博学,广纳天下所有,也寓意博大的胸怀。朝下盖着的这只寓意规范,自觉人间礼酬。两只大碗很好地诠释了校训,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如何让抽象的文化标识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这是我们校长要做的事儿。我希望老师和孩子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下,具有渊博的知识,博大的胸襟,做人做事有规则意识,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我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
而我现在所在的朝晖实验小学,则是与青华很不一样的老学校,硬件不算好,但一任任好校长,一位位经验丰富的好老师,为这里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与文化。充满活力的退休教师团队,强有力的家长后援团,这些都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学校的文化所在。刚到朝晖实验小学,正好迎来学校的三年督导评估,我用了最短的时间,全面地了解了学校的过去。我在思考,如何让老校换新颜,如何让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新的增长点、突破口在哪里?我又该怎么带领我的老师们在这里最大限度地感受并共同营造属于朝实人的幸福。我们知道,好学校的定义和标准不一,但唯有一个元素高度一致,那就是要充满书香。于是我和班子成员利用有限的空间精心打造“朝夕书吧”,让同学们懂得,只要学会了阅读,那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的成长。当我们了解到一校区没有教师餐厅,为了让每位老师都能吃上一口热乎乎的饭菜,及时调整烹饪时间,配备保温箱,而且利用国庆假期,为老师们打造了一间温馨的“小餐厅”。生机勃勃的绿植,精心挑选的桌布,舒适惬意的沙发,还有墙上挂着的美丽油画,桌上插着的鲜花……让小小的餐厅充满家的温馨和温暖。让文化传递爱,让细节传递温暖,做有温度的教育,从自己做起,努力做一位有温度的校长,让老师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和温暖,老师们也一定会把这种爱和温暖传递给孩子们,孩子们感受到了,他们也会把这种爱和温暖带回家,这样就容易形成家校合力的良性循环。无论面对怎样的学校,要让校园文化热气腾腾,校长得始终保持对师生日常生活的关心、呵护与专业成长的关注、支持。
记得上学期末这学期初,区教育局做了各校园的文化征集,我觉得很有意义。在我看来,这样的征集可以促使我们每位校园长重新思考、定位学校整个文化系统,明确学校的办学愿景、育人目标、特色品牌。

一所好学校,应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图腾
国有国歌,军有军歌……校也应有校歌。校歌是学校教育理念、办学特色的高度概括,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宣言,可以很好地激励学生成长。校歌犹如学校的精神图腾,与校徽、校训等相得益彰。
这是我为学校修改创作的校歌,蕴含了学校的办学愿景,也表达了对朝晖实验小学学子的期许。
《朝·晖》——我们的校歌
红日冉冉,迎来朝晖。
小小少年,国之栋梁。
书声琅琅,乐曲悠扬。
日新万象,展翅翱翔。
杏波漾漾,浪漫芬芳。
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莘莘学子,温暖善良。
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玉颗珊珊,袅袅花香。
腹有诗书,气宇轩昂。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厚积薄发,再创辉煌。
歌词的第一句既点出校名,也写出了朝实校园的特点,阳光特别充足,即便你走上楼梯,暖暖的阳光也能从窗格的缝隙间透射进来。第三句写两校区的特色,一校区是“一本书”,书声朗朗,朝夕书吧让小而精致的校园充满浓浓的书香味儿。五校区是“一首歌”,坚持了30年的小金号管乐团平时都在五区训练,悠扬的乐曲丰盈了孩子们的年少时光。第二段第一句“杏波漾漾,浪漫芬芳”写的是学校边上被誉为杭城最美的银杏林,后三句是对朝实学子的期待,做心中有爱,眼里有光,温暖善良,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第三段的第一句,由远及近,从校外的银杏树林到校内高大的桂花树,玉颗珊珊,袅袅花香,写得就是桂花香。校园里这么多的树木和花,为什么只写桂花?那是因为桂花的花语非常符合朝实校园的品格。有花香,有书香,校园自然是美的。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这是学校的校训。厚积才能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孩子们的根基,朝晖实验小学培养的孩子要有文化底蕴,要有家国情怀,要有国际视野,一身正气,气宇轩昂,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如褚宏启教授说的,未来的高素质人才要有健康的身,聪明的脑,还要有一颗温暖的心。
学校希望通过继续走访老教师或是曾经在那里工作过的老师,从他们的动人故事中,好好梳理朝实的核心文化,好好提炼朝实的特色品牌,让文化引领我们校走得更稳健、更从容。


一所好学校,应该让师生站在文化的最中央
每位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是校园文化最具体的外在表现,让师生站在文化的最中央,既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坚守的思维方向,也是校园文化能够落地的有效路径。人们常说,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首席官,是校园文化的总设计师,对文化的主题、框架与内容应有精准的理解和宏观的把握。同时要引领全校师生参与到文化创意、讨论、修改、完善之中,让师生既成为校园文化的缔造者,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享用者、受益者和传播者。让校园文化自然而然地长出来,从“嵌入式”变为“生长式”,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刚到朝晖实验小学,我发现一个现象,每天早上进校,同学们会主动向老师、向同学问好,但是能主动向保安问好的孩子并不多。于是我们就把开学第一个月的行为养成训练确定为:早晨进校,先主动向保安叔叔问好,再向老师同学问好!大概到了第三个星期,大部分同学都做到了。那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站在门口跟孩子们问好,结果一个小男孩低着头进来了,我微笑着对他说:“小朋友早上好!”他没回应,顾自走了。我就把他叫到身边,问他,刚才你进校,有没有向保安叔叔问好?他说,没有。我立即要求他走回保安处,主动问好了再进来,没想到,他“哼”了一声,还做出极不情愿的表情。我马上意识到,这个孩子我得重点关注。于是我马上联系了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以及日常在学校的表现。连续几周,我坚持每天至少两次去教室看看他,并联合班主任、学科老师、家长、同班同学,一起为这个“不愿问好”小男孩问诊把脉。寻找一个实在的点,借助一个助推的力,营造一个有能量的生命场。两个星期后,终于收获了惊喜,那个可爱的小男孩不但养成了主动问好的习惯,而且声音格外响亮动听。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细。今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为他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作家龙应台说:“文化是什么?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有文化的老师,要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有文化的学生,要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脸上有笑。有文化的校长,要有格局,有温度,有品位,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立德树人激活最深沉的文化力量。

作者简介:
项声菊,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普通话测试员,下城区小学语文兼职研究员。获评全国推动经典诵读百佳人物、全国写字教学先进个人、浙江省教改之星、浙江省课外导读先进个人、杭州市学科带头人、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下城教育名家等。 主编了《遇见你,遇见温暖》《汉字风云会》《00后写手部落》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