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恐吓,切莫因为你的无知而害了孩子。
01
用“启发式”提问正向引导
用启发式提问,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不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心。
一个小男孩非要跟弟弟挤一张床睡觉,全家四口在一张床上太拥挤了,他的妈妈想让他改变做法。
但她并没有粗暴地呵斥他:“你再跟弟弟挤,我就揍你。”
而是很耐心地跟他沟通。
她先问:“你为什么喜欢跟爸爸、妈妈、弟弟睡在一起,你能告诉我原因吗?”孩子摇头,不吭声。
妈妈又问:“是因为弟弟睡着后,所以你也想跟我们一起睡吗?”孩子点头。
妈妈又反问:“那你觉得弟弟可以睡小房间了吗?”孩子说:“可以。”
妈妈又问:“如果弟弟不愿意的话,你能不能帮我?”孩子:“嗯。”
“那我们晚上试一下可以吗?”孩子:“嗯。”
“然后我们就自己一个人睡了?”孩子:“嗯。”
……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害怕,而是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
养育孩子有困惑、有难题,这是正常的,父母绝不能以恐吓或哄骗的方式达到目的。
循循善诱,耐心启发,这才是正向引导的打开方式。
02
以结果为导向正向激励
有位朋友的孩子三岁多了,特别喜欢看跟汽车有关的动画片,经常因为想看电视,在家大哭大闹,或者是一看电视就忘记吃饭。
因为孩子太小,朋友也无法给他讲道理。有时因为其他的事情特别生气,应对的方式很粗暴,要么直接关掉电视,要么吓唬他:“要是这样,爸爸等下回来了就要揍你了。”
收效甚微,还经常把他惹哭。
后来有位认识的心理老师告诉她,不如用“正面承诺取代负面威胁”试试。毕竟孩子现在也能听懂话了,找个他感兴趣的事情,转移一下注意力。
再看到孩子因为看动画片而大哭的时候,朋友对儿子说:“我们先去找一找你的小汽车,跟他们玩儿一会儿,我就奖励你半小时看电视。”
有时候时间恰当的话,也这样说:“你先是看电视呢,还是先跟爸爸妈妈一起去院子,跟其他小朋友们换小汽车玩儿呢?”
前者以奖代惩,后者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样以结果为导向,正向激励,孩子就不再固执了。
03
放下条件去爱孩子
现在有些父母竭力让孩子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并把这样的付出,当成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此时爱已被放到次要的位置,排在自己的期望之后了。如果不让孩子做自己,不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孩子,都只是在精神上奴役他;只能说,父母们由爱出发,但是根本没有走到爱。
很多的父母,会希望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爱自己。如果你要是爱一个人,你会觉得他就是他,你就是你才对。两个人都无需失去自我,这才是爱的本质。
被粗暴吓大的孩子,会闹、会欢笑的天性泯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表面很听话、内心很恐惧的焦虑孩子。这样的孩子是你们希望的吗?
父母能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是无条件的爱,而不是“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放下条件。
不因他听话而爱他,不因他调皮而责骂,不因他取得成绩才欣赏,不因他不遂我们的心而恫吓。
教育不是恐吓,它应该是坚定中蕴含着爱的。孩子是我们愿意拿生命去爱的人,切莫因为你的无知而害了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成长过程中,尽量为孩子建立安全可靠和谐温暖的环境,相较于威胁性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更利于孩子成长。
为人父母一定要清楚,成长路上,孩子需要的是爱、掌声、正确的导向,唯独不需要恐惧。
来源:首都教育、父母教育、凯叔讲故事等
用“启发式”提问正向引导
用启发式提问,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不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心。
一个小男孩非要跟弟弟挤一张床睡觉,全家四口在一张床上太拥挤了,他的妈妈想让他改变做法。
但她并没有粗暴地呵斥他:“你再跟弟弟挤,我就揍你。”
而是很耐心地跟他沟通。
她先问:“你为什么喜欢跟爸爸、妈妈、弟弟睡在一起,你能告诉我原因吗?”孩子摇头,不吭声。
妈妈又问:“是因为弟弟睡着后,所以你也想跟我们一起睡吗?”孩子点头。
妈妈又反问:“那你觉得弟弟可以睡小房间了吗?”孩子说:“可以。”
妈妈又问:“如果弟弟不愿意的话,你能不能帮我?”孩子:“嗯。”
“那我们晚上试一下可以吗?”孩子:“嗯。”
“然后我们就自己一个人睡了?”孩子:“嗯。”
……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害怕,而是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
养育孩子有困惑、有难题,这是正常的,父母绝不能以恐吓或哄骗的方式达到目的。
循循善诱,耐心启发,这才是正向引导的打开方式。
02
以结果为导向正向激励
有位朋友的孩子三岁多了,特别喜欢看跟汽车有关的动画片,经常因为想看电视,在家大哭大闹,或者是一看电视就忘记吃饭。
因为孩子太小,朋友也无法给他讲道理。有时因为其他的事情特别生气,应对的方式很粗暴,要么直接关掉电视,要么吓唬他:“要是这样,爸爸等下回来了就要揍你了。”
收效甚微,还经常把他惹哭。
后来有位认识的心理老师告诉她,不如用“正面承诺取代负面威胁”试试。毕竟孩子现在也能听懂话了,找个他感兴趣的事情,转移一下注意力。
再看到孩子因为看动画片而大哭的时候,朋友对儿子说:“我们先去找一找你的小汽车,跟他们玩儿一会儿,我就奖励你半小时看电视。”
有时候时间恰当的话,也这样说:“你先是看电视呢,还是先跟爸爸妈妈一起去院子,跟其他小朋友们换小汽车玩儿呢?”
前者以奖代惩,后者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样以结果为导向,正向激励,孩子就不再固执了。
03
放下条件去爱孩子
现在有些父母竭力让孩子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并把这样的付出,当成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此时爱已被放到次要的位置,排在自己的期望之后了。如果不让孩子做自己,不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孩子,都只是在精神上奴役他;只能说,父母们由爱出发,但是根本没有走到爱。
很多的父母,会希望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爱自己。如果你要是爱一个人,你会觉得他就是他,你就是你才对。两个人都无需失去自我,这才是爱的本质。
被粗暴吓大的孩子,会闹、会欢笑的天性泯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表面很听话、内心很恐惧的焦虑孩子。这样的孩子是你们希望的吗?
父母能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是无条件的爱,而不是“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放下条件。
不因他听话而爱他,不因他调皮而责骂,不因他取得成绩才欣赏,不因他不遂我们的心而恫吓。
教育不是恐吓,它应该是坚定中蕴含着爱的。孩子是我们愿意拿生命去爱的人,切莫因为你的无知而害了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成长过程中,尽量为孩子建立安全可靠和谐温暖的环境,相较于威胁性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更利于孩子成长。
为人父母一定要清楚,成长路上,孩子需要的是爱、掌声、正确的导向,唯独不需要恐惧。
来源:首都教育、父母教育、凯叔讲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