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最大的尴尬:家长在假装教育,孩子在假装应付。
一: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
从孩子3岁左右开始家长就会将其送去上学,然后开始全年无休的“学习”。
除了在幼儿园或学校的学习之外还有早教班、舞蹈班、英语班、绘画班、写作班等等,周六周日也被安排的满满当当,生怕一不小心就没教育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她家女儿读三年级,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做饭、收拾,平时接送上下学已经占去了很长时间,可每天还得在放学之后送去兴趣班,回家之后辅导作业,各个群里打卡、签到、交作业等等,一晃眼十一二点了。
其实,很多家庭都是如此,整日忙的焦头烂额,妈妈像陀螺一样团团转,随时可能情绪暴走;老爸不知所措,无助而绝望;孩子高压生活,要么太懂事,要么太叛逆。
也就是我们曾听说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最优质的资源,认为名校、名师、名辅导,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付出。
但其实,这种付出就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感动」。
家长们费劲力气,并没有让孩子心存感激,家长假装教育,孩子假装应付,最终就会陷入家庭教育的尴尬境地。
二:.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不懂教育很正常,关键是家长要有觉察、反思和进步。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其实家庭教育也是一样。
如果每个家庭,每位父母都能了解自己的孩子,用心关注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李玫瑾教授说: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岁以下,父母的话是黄金,孩子12岁以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
0-12岁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黄金有效期”。
因为在这个阶段,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最重要的人,是无所不能的人,是可以信赖、依靠的人。
所以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父母给孩子培养的习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是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
12岁过后,孩子的习惯基本养成了,性格基本形成了,对世界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也就是说孩子12岁前你不管,长大以后想管也管不了。
所以,家长的自我觉察和反思,是家庭教育开始的第一步。
身为家长首先要有家庭教育的意识,并且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才能抓住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
三:.不同的教育阶段,都要做有规则-高回应的家长。
心理学家Maccoby和Martin曾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对所有性格儿童都有最优效果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家长既可以积极充当儿童满足社会要求的负责人,又能认可儿童的个性,给予高回应。
首先,对孩子提出适当要求并使其遵守规则,做权威型家长。
孩子在3-12岁大脑逐渐发展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他们步入学校,开始群体的学习生活,逐步适应社会化发展。
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交际语言、认知技能和行为规范等,学会承担和扮演各类角色,并初步形成自己的人格特质。
放任不管或骄纵无度,终将会使孩子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而被淘汰或被惩罚,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定规则,立规矩。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矛盾,在爱和规则里长大的孩子,才有机会光芒万丈。
其次,对孩子的需求做出积极回应,做反应型家长。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他们听话、懂事或者行为乖张、反应奇怪都是想要得到家长的关注,我们疲于生活,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的声音尤其是心理需求。
长时间得不到回应的孩子会变得孤僻、自卑、懦弱、悲切。
有权威感而不过分严厉,回应需求而不宠溺,是家长的必修功课和教育技术。
教育好自己孩子,是每位家长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抓住0-12岁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摆脱假装很努力的教育,又不将孩子完全推给学校,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的结合,孩子的身心成长和人格发展才会更加健康。
做父母不需要考证,但是必须要学会钻研,不懂家庭教育没关系,重要的是家长可以持续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从孩子3岁左右开始家长就会将其送去上学,然后开始全年无休的“学习”。
除了在幼儿园或学校的学习之外还有早教班、舞蹈班、英语班、绘画班、写作班等等,周六周日也被安排的满满当当,生怕一不小心就没教育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她家女儿读三年级,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做饭、收拾,平时接送上下学已经占去了很长时间,可每天还得在放学之后送去兴趣班,回家之后辅导作业,各个群里打卡、签到、交作业等等,一晃眼十一二点了。
其实,很多家庭都是如此,整日忙的焦头烂额,妈妈像陀螺一样团团转,随时可能情绪暴走;老爸不知所措,无助而绝望;孩子高压生活,要么太懂事,要么太叛逆。
也就是我们曾听说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最优质的资源,认为名校、名师、名辅导,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付出。
但其实,这种付出就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感动」。
家长们费劲力气,并没有让孩子心存感激,家长假装教育,孩子假装应付,最终就会陷入家庭教育的尴尬境地。
二:.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不懂教育很正常,关键是家长要有觉察、反思和进步。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其实家庭教育也是一样。
如果每个家庭,每位父母都能了解自己的孩子,用心关注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李玫瑾教授说: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岁以下,父母的话是黄金,孩子12岁以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
0-12岁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黄金有效期”。
因为在这个阶段,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最重要的人,是无所不能的人,是可以信赖、依靠的人。
所以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父母给孩子培养的习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是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
12岁过后,孩子的习惯基本养成了,性格基本形成了,对世界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也就是说孩子12岁前你不管,长大以后想管也管不了。
所以,家长的自我觉察和反思,是家庭教育开始的第一步。
身为家长首先要有家庭教育的意识,并且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才能抓住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
三:.不同的教育阶段,都要做有规则-高回应的家长。
心理学家Maccoby和Martin曾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对所有性格儿童都有最优效果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家长既可以积极充当儿童满足社会要求的负责人,又能认可儿童的个性,给予高回应。
首先,对孩子提出适当要求并使其遵守规则,做权威型家长。
孩子在3-12岁大脑逐渐发展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他们步入学校,开始群体的学习生活,逐步适应社会化发展。
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交际语言、认知技能和行为规范等,学会承担和扮演各类角色,并初步形成自己的人格特质。
放任不管或骄纵无度,终将会使孩子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而被淘汰或被惩罚,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定规则,立规矩。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矛盾,在爱和规则里长大的孩子,才有机会光芒万丈。
其次,对孩子的需求做出积极回应,做反应型家长。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他们听话、懂事或者行为乖张、反应奇怪都是想要得到家长的关注,我们疲于生活,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的声音尤其是心理需求。
长时间得不到回应的孩子会变得孤僻、自卑、懦弱、悲切。
有权威感而不过分严厉,回应需求而不宠溺,是家长的必修功课和教育技术。
教育好自己孩子,是每位家长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抓住0-12岁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摆脱假装很努力的教育,又不将孩子完全推给学校,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的结合,孩子的身心成长和人格发展才会更加健康。
做父母不需要考证,但是必须要学会钻研,不懂家庭教育没关系,重要的是家长可以持续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