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担心孩子不会交朋友“延迟”入学?父母做好这3点,轻松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眼瞅着上半年就这么匆匆而过了,屋前窗外的蝉鸣不仅仅告诉我们夏天已经来临,也提醒一部分家长,过了这个夏天,孩子终于要入园了!

小区里3岁多的孩子围着儿童滑梯你追我跑,热闹不已。听隔壁奶奶唠叨,自己孙女性格内向,去年为了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提前适应幼儿园生活便早早送入私立幼儿园体验,结果不尽如人意孩子不喜欢幼儿园,考虑孩子喜欢独来独往,不会交朋友,家人决定再晚送一年。

从去年到今天,我遇到过几个类似的家长,纠结如何选幼儿园,纠结是否送孩子上幼儿园,纠结孩子内向不会交朋友。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3岁左右孩子交朋友这件事儿,其实我想说,适龄儿童送幼儿园,该送就送,孩子交不交朋友,与送不送幼儿园没有直接意义上的逻辑关联,家长弄清楚这几点,完全可以愉快的送神兽入学。

孩子3岁之前需要朋友吗?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时候担心,孩子不能很快融入环境,不能很快和小朋友玩在一起,平常就喜欢自己玩,独来独往的怎么办?

为什么家长觉得孩子交朋友这件事很难?

那些社交能力很棒、性格活泼外向的孩子,走在哪里都能听到大家夸“呀,人家这孩子社交能力强,不怕生,到哪都能融入环境中,这种孩子爸爸妈妈才放心送幼儿园,早早就送进去了!”

但其实,家长有没有想过,尽管孩子有性格、个性差异, 但是能力的体现不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社交能力,从孩子出生后,孩子就生活在一个封闭式的环境中,父母没有有意识在亲子生活中培养这种能力,那么,可以肯定的说不是孩子不会交朋友,问题出在父母身上。

那些社交能力特别棒,适应能力特别好,快速结交朋友的孩子,你去问问,父母一定会有意识的把能力培养融入到了日常亲子生活中。



孩子3岁前的意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大都没有社交和分享的意识,2-3岁的孩子在一起围个圈,但实际都在各玩各的,不需要朋友!那这个互动和社交在做什么呢?正常吗?

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阶段性特征,我们也称之为“合作型”游戏阶段,我和你一起成为这个游戏的组成者,但是我们还是各玩各的,只有度过这个阶段,才能迎来下一个阶段更自然的同伴交往。

这个“不需要”朋友的阶段,孩子应该做什么?父母需要如何引导?

我们说这个阶段,多做“轮流游戏”,在社交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帮助孩子感受社交活动的规则和秩序感。

帮助孩子融入2人或超 2人的集体游戏活动,帮助孩子形成一个好的社交力,他会感受和体验到友好社交行为带来的愉悦。

3岁前的孩子不需要交朋友,但在3岁前如果适当的引导,可以有效、积极的帮助孩子在3岁以后更快的适应和过渡到新的环境,交到朋友。

在积木宝贝的小班式课堂中,帮助同龄宝宝从小搭建社交环境,在游戏中家长引导孩子互动,助力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如何帮助孩子交朋友

为了更好的帮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互动,更好的过渡到幼儿园,家长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为孩子示范礼貌社交方式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范本,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你的一个生活习惯,孩子可以百分百照搬,父母带孩子出门社交主动带孩子进入社交圈,礼貌的问候其他孩子,搭建起一个社交的桥梁。

不仅仅是与人交流,平常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说话也要注意,让孩子在生活中有参与感,不是孤独的玩耍,只有他们感受到社交的快乐,互动的有趣,不知不觉中就会学会礼貌的社交,并喜欢社交、主动社交。

·引导孩子关注别人的感受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在2~7 岁时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引发了社交“矛盾”。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孩子去关注他人的感受,孩子喜欢别人玩具,那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去思考,“如果是你最喜欢的玩具被抢走了,你伤心吗?”

只有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也许会给别人带来困扰时,才会逐渐学会理解和感受,并调整自己的社交行为,也慢慢成长。

·创造环境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群养”这个词,一度在中小学阶段备受家长的热捧,接受群养的孩子社交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因为在这个环境下,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玩伴,也可以说创造了结交玩伴的环境。

90后父母目前这个阶段大多是养育一个孩子,家庭中的社交环境和社交能力训练有限,最简单的方法是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玩,比如我经常邀请我们小区的孩子来家里玩, 3岁多的女儿非常开心,小朋友回家的时候还要约好下次再来。

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早教机构,在同龄宝宝的社交圈里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的社交技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有些性格开朗活泼、有些性格内向腼腆,但不同性格的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家长需要慢慢观察,细细引导,照亮孩子的火把就在你们的手中。